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1 lines (26 loc) · 6.72 KB

user-friendly-dt.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1 lines (26 loc) · 6.72 KB

分布式训练中对"用户友好"的一点点思考

这里不会涉及到高深的技术性思考或者底层代码,纯粹是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思考分布式训练。

有面向算法工程师的产品设计吗?

我身边经常有产品设计同学,或者叫产品经理。相信很多研发同学对他们又爱又恨(呼兰在云栖大会上的段子)。恨自然是不用多讲了,那么爱呢?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是可以洞察用户的真正需求,设计出直达用户内心的产品的。有 ToB 的产品经理,也有 ToC 的产品经理。

然而当我们把领域限缩到深度学习产品/工具时,似乎很少见到面向算法工程师的 专业的 产品经理。这当然主要还是来自于前几任公司的感受。我毕竟还是新鹅,对鹅厂的了解还非常初步。在涉及到深度学习产品的时候,无论是训练框架、推理框架、平台还是其他的一些深度学习工具,很多开发者都采取了一种“工程师文化”的方式,实践着“工程师即产品设计”、“技术驱动”等理念。它的优劣无意去评判,但是有一点相信大家很快会发现,即有的时候,设计开发产品的工程师和使用的工程师不是同一类型的工程师。(特别注明:这里没有反对或贬低工程师文化。)

这里要说的例子,就是分布式训练。在设计开发分布式训练模块的时候,设计开发人员的背景往往是具有集群管理、资源调度、分布式计算、以及部分的深度学习计算。而使用者的技能树一般都是点在了深度学习算法、数值计算、某一块领域的应用(广告推荐、图像识别等等)。这两者之间的 gap 如果真的了解,其实是比较大的。这也导致有的框架的分布式计算框架学习成本颇高,需要算法工程师掌握相当多的集群知识才能够单独使用。长期以来,大家似乎都在探索怎么样用最小的努力,把一个单机的训练代码变成分布式训练的代码。

各个主要的框架怎么处理分布式训练?

为了让讨论的范围明晰,我们这里只谈论数据并行的分布式训练。

先来看看主流的两个吧:TensorFlow 和 PyTorch。

PyTorch & DDP

PyTorch 对数据并行的分布式训练很好理解,核心在于 DDP(Distributed Data Parallel)。站在算法工程师的角度,就是我原先写了一个 nn.Module 可以用作单机训练;如果数据太多要跑分布式,我就把它丢进一个叫 DDP 的 wrapper 里去,出来的那个新的 ddp Moodule 依然具备 nn.Module 的各项属性,依旧按照单机训练时的操作进行。

然而真的就这样 OK 了吗?我们参考 DDP 的例子就不难发现,其实还有一个 process_group 的概念不可避免地引入。需要首先对 process_group 进行初始化时,算法工程师可能对 rank 这个概念比较陌生。但是用过 MPI 的人,也就是开发分布式训练的工程师一定都非常熟悉。

TensorFlow & Distributed Strategy

我个人对 TensorFlow 1.x 的分布式训练并不是很喜欢。从早年的 PS/Worker 模式起,就留下了“TF 搞分布式很麻烦”的刻板印象。这种暴露相当多原生概念和接口(如ClusterSpectask_indexjob_index 等等)当然是方便各种定制化操作。但是恐怕 TF 的工程师没有考虑到我们大部分人的技能光谱和他们并不重合。

或许是收到了这方面的反馈,TF 后续推出了 Distributed Strategy 这个概念,自然是想减少算法工程师使用 TF 进行分布式训练的学习难度。从训练代码看,尽管依然需要对 TF_CONFIG 进行合乎规则的配置,使用难度确实是降低了。

相较于 PyTorch 的 process_group,相同的概念应该是对机器的发现,主要指参与训练机器的 IP 和端口。Rank 这个概念在 MultiWorkerMirroredStrategy 中变成了 index。同时为了使得 TF_CONFIG 的格式可以兼容各种 Strategy,用户也不得不了解 workerparameter server 这种概念。

OneFlow 的分布式

实话实说,我是想蹭个热度。这不是 OneFlow (以下用 of 代指)刚开源嘛,所以就急匆匆地看了看如何在 of 上搞分布式,毕竟“低成本从单机到分布式”是 of 的卖点之一。

代码层面看,of 对于单机到多机的过度介于 Distributed Strategy 和 Distributed Data Parallel 之间。

对机器的发现基本上都是一致的,of 需要用 oneflow.env.machine(nodes) 来显式地定义。

而将单机模型变成并行模型时,of 相交 TF 2 更进了一步。在 TF 2 中,还需要利用 strategy.scope 来为多机计算的 ops 提供一个 context/scope,单机和多机需要用到不同的 Strategy。而 of 直接将这种 context/scope 隐藏进了 env 中。所以观察代码,对于训练的定义,单机和多机并无差异,都只需要为 training function 加上同一个修饰器:@flow.global_function(type="train")。个人认为这是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既然说了不涉及底层代码和设计,这里就不提 of 是怎么实现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相关的 Post。文章中提到 Constant View 是 OneFlow 的一大特色。在 Data Parallel 和 Model Parallel 切换的时候,PyTorch 和 TF 是相对比较生硬的。而 OneFlow 的做法显然更用户友好。但这不是本文重点,以后有机会再讨论在这两种 parallelism 之间的切换。)

一点思考与期许

应该很多人会觉得这里讲的东西非常的细枝末节,有点小题大做吧。

做分布式训练,大家的着眼点更多是放在了如何提高计算和通信效率、如何增加两者之间的隐藏、如果避免加速比下滑、如何支持更大规模的模型等等。“用户友好”这一点似乎排名相当靠后。

也有可能是因为之前“多年”跟甲方打交道的经历吧,如何把一个产品作到让用户开心地用起来在我看来还是挺重要的。毕竟不想让工作成果停留在 KPI 上。而存在于更多同事和业界的代码上的工作成果,应该是一种更大的满足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