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54 lines (169 loc) · 46.3 KB

Jung-intro.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54 lines (169 loc) · 46.3 KB

cover

豆瓣

作者: c.s霍尔 / v.j.诺德贝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副标题: 新知文库
译者: 冯川
出版年: 1987
页数: 202
定价: 1.15元
丛书: 新知文库
统一书号: 2002-297

第2章 人格的结构

任何完整的人格理论都应该能够解答下述三方面的问题。

  1. 组成人格结构的要素是什么,这些成分彼此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它们和外部世界如何相互作用?
  2. 激发人格的能量源泉是什么,能量在上述种种成分之间怎样分配?
  3. 人格是怎样产生的,在个体的生命过程中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三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分别称为人格结构问题、人格动力问题,以及人格发展问题

2.1 精神

在荣格心理学中,人格作为一个整体就被称为精神(psyche)。精神这一概念表明了荣格的基本思想,这就是,个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他不是各个部分的集合,其中每一部分不是通过经验和学习,就像布置房间那样逐一相加而成的。

荣格说,在人的整个一生中,他所应该做的,只是在这种固有的完整人格基础上,去最大限度地发展它的多样性、连贯性和和谐性,小心谨慎着不让它破裂为彼此分散的、各行其事的和相互冲突的系统。

对荣格来说,精神分析的终极目标恰恰是精神的综合。

精神由若干不同的然而彼此相互作用的系统和层次组成。我们可以从中区分出三个层次,这就是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2.2 意识

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个人直接知道的部分。观察幼儿时会发现:儿童在辨别和确证父母、玩具和周围的事物时都运用着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通过荣格所谓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种心理功能的应用而逐渐成才。儿童并不平均地使用这四种功能;他一般是较多地利用一种功能而较少地利用其它功能。四种功能中某一种功能的优先使用,把一个孩子的基本性格同其他孩子的基本性格区别开来。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孩子首先是思维型的,他的性格将必然不同于一个主要是情感型的孩子的性格。

除了四种心理功能外,还有两种心态决定着自觉意识的方向。这两种心态就是外倾内倾。外倾心态使意识定向于外部客观世界;内倾心态则使意识定向于内部主观世界。

一个人的意识逐渐变得富于个性,变得不同于他人,这一过程,也就是所说的个性化(individuation)。个性化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充分地认识自己或达到一种自我意识。个性化和意识在人格的发展中是同步的;意识的开端同时也就是个性化的开端。有发展了的意识,也就有较大的个性化。一个始终不懂得自己,不懂得周围世界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充分个性化了的人。正是在这种意识的个性化过程中,产生出了一种新的要素,荣格把它称为自我(ego)

自我保证了人格的同一性和连续性,因为通过对心理材料的选择和淘汰,自我就能够在个体人格中维持一种持续的聚合性质。正是由于自我的存在,我们才能够感觉到今天的自己同昨天的自己是同一个人。在这方面,个性化与自我彼此关系密切,它们协同作用,发展起一种与众不同的、不断形成着的人格。

是什么东西决定着自我允许哪些东西和不允许哪些东西进入意识?这部分地取决于在一个人心理中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功能。一个人如果是情感型的,则自我将允许较多的情绪体验进入意识;如果他是思维型的,那么思想比情感更易于被允许进入意识。这也部分地取决于一种体验在自我中激发的焦虑的程度。凡是要唤起焦虑的表象和记忆都容易被拒绝在意识之外。这还部分地取决于个性化达到的程度。一个高度个性化的人的自我,将允许较多的东西成为意识。最后,这也部分地取决于体验本身的强度。

2.3 个人无意识

那些不能被自我认可的体验被存储在荣格所说的个人无意识中。心理的这一层级邻近自我,它是一个储藏所,容纳着所有那些与意识功能和自觉的个性化不协调不一致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它们也许一度是意识中的体验,由于种种缘故被压抑和忽视。一旦需要,个人无意识的内容通常是为意识所乐于接受的。举一个例子,我们可能听到或看到过一些当时并不感兴趣的事情,多年以后它可能变得至关重要而被从个人无意识中找换出来。白天未经注意就过去了的各种体验,可能会在夜晚的梦中出现。事实上,个人无意识对于梦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个人无意识有一种重要而又有趣的特性,那就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心理丛,荣格称之为“情结”(complexes)。荣格在使用词语联想测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最早提到“情结”的存在。医生把一张词汇表上的词一次一个地读给病人听,并要求病人对首先触动他心灵的词做出反应。荣格发现,有时候受试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作出反应。当他询问受试者为什么这样迟才作出反应的时候,受试者却说不出任何原因。荣格猜想这种延宕可能是由一种制止和妨碍病人作出反应的无意识情绪导致的。当他更深一步地进行探究的时候,他发现,与产生延迟反应的那个词有关的一些词也会导致这种延迟反应。荣格于是认为,无意识中一定有成组的彼此联结的情感、思想和记忆(情结),任何接触到这一情结的词语都会引起一种延迟性反应。对这些情结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它们就像完整人格中的一个个彼此分离的小人格一样。它们是自主的,有自己的驱力,而且可以强有力到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不是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分析治疗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分解消融这些情结,把人从笼罩在他生活中的这些情结的专横暴虐下解放出来。它们可能而且往往就是灵感和动力的源泉,而这对于事业上取得显著成就是十分重要的。任何人都会想到梵高,他把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献给艺术。他就像被某种东西支配着,牺牲了一切,包括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去绘画。荣格谈到艺术家这种“对于创作的残酷的激情”,这种对于完美的追求必须归因于一种强有力的情结;微弱的情结限制了一个人只能创作出平庸低劣的作品,或者甚至根本创作不出任何作品。

情结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最初,在佛洛伊德的影响下,荣格倾向于相信情结起源于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验。他后来意识到情结必定起源于人性中某种比童年时期的经验更为深邃的东西。在这样一种好奇心的鼓舞下,荣格发现了精神中的另一层次,他把它叫作“集体无意识”。

2.4 集体无意识

自我作为意识的中心,个人无意识作为被压抑的心理内容的仓库,这些都不是新的思想。意识与无意识通常被认为来源于经验。按照佛洛伊德的说法,无意识是由于童年时期创伤性经验的压抑而形成的。是荣格打破了这种严格的环境决定论,证明了正是进化和遗传为心理的结构提供了蓝图,就像它为人体的结构提供了蓝图一样。

人的心理经由其物质载体——大脑而继承了某些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个人将以什么方式对生活经验作出反应,甚至也决定了他可能具有什么类型的经验。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而预先确定了的,个人因而是同往昔联结在一起的,不仅与自己童年的往昔,更重要的是与种族的往昔相联结,甚至在那以前,还与有机界进化的漫长过程联结在一起。

让我们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和性质做一大致的勾画。首先,它是心理中与个人无意识有区别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个人无意识由那些曾经一度被意识到后来又被忘却了的心理内容所组成,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在人的整个一生中却从未被意识到。

集体无意识是一个储藏所,它储藏着所有那些通常被荣格称之为意象(primordial images)的潜在的意象。原始(primordial)指的是最初或本源,原始意象因此涉及到心理的最初的发展。人从它的祖先(包括他的人类祖先,也包括他的前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那儿继承了这些意象。这里所说的种族意象的继承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或拥有他的祖先所曾拥有过的那些意象,而是说,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做出反应。例如,人对蛇和对黑暗的恐惧。人并不需要通过亲身经验才获得对蛇和对黑暗的恐惧。我们之所以具有怕蛇和怕黑暗的先天倾向,是因为我们的原始祖先对这些恐惧有着千万年的经验。这些经验于是深深地镂刻在人的大脑中。

人生下来就具有思维、情感、知觉等种种先天倾向,具有以某些特别的方式来反应和行动的先天倾向,这些先天倾向(或潜在意象)的发展和显现完全依赖于个人的后天经验。

“一个人出生后将要进入的那个世界的形式,作为一种心灵的虚像(virtual image),已经先天地被他具备了。”这种心灵的虚像和与之相对应的客观事物融为一体,由此而成为意识中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母亲这一心灵虚像,它就会迅速地表现为婴儿对实际的母亲的知觉和反应。这样,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决定了知觉和行为的选择性。我们之所以很容易地以某种方式知觉到某些东西并对之做出反应,正是因为这些东西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

我们后天经历和体验的东西越多,所有那些潜在意象得以显现的机会也就越多。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育和学习上应该有丰富的环境和机会,这样才能使集体无意识的各个方面都得以个性化,即成为自觉意识。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被称为原型(archetypes)。在他所识别和描述的众多原型中,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力量原型、巫术原型、英雄原型、儿童原型、骗子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智叟原型、大地母亲原型、巨人原型,以及许多自然物如树林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风、水、火原型、动物原型,还有许多人造物如圆圈原型、武器原型等等。荣格说:“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这种镂刻,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原型虽然是集体无意识中彼此分离的结构,它们却可以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例如,英雄原型如果和魔鬼原型结合在一起,其结果就可能是“残酷无情的领袖”这种个人类型。事实上原型乃是情结的核心。原型作为核子和中心,发挥着类似磁石的作用,它把与它相关的经验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情结。情结从这些附着的经验中获取了充足的力量之后,可以进入到意识之中。原型只有作为充分形成了的情结和核心,才可能在意识和行动中得到表现。

每个人的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四种原型。

  1. 人格面具(the persona)。在荣格心理学中,人格面具保证一个人能够扮演某种性格,而这种性格却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它也可以被称为顺从原型(conformity archetype)。

    • 每个人都可以有不止一个面具。所有这些面具的总和,也就构成了他的“人格面具”。他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去适应不同的情境罢了。
    • 如果一个人过份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像这种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异化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在他过份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一个人的自我认同于人格面具而以人格面具自居时,这种情况被称之为“膨胀”(inflation)。一方面,这个人会由于自己成功地充当了某种角色而骄傲自大。他常常企图把这种角色强加给他人,要求他人也来充当这样一种角色。
    • 另一方面,那些人格面具过度膨胀的人本身也是受害者,当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和要求时,他会受自卑感的折磨,也会自怨自艾。其结果他可能感到自己与集体相疏远,并因而体验到孤独感和离异感。
  2.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正因为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荣格才把它称为精神的“外部形象”,而把男性的阿尼玛(anima)和女性的阿尼姆斯(animus)称为“内部形象”。阿尼玛原型是男人心理中女性的一面;阿尼姆斯原型则是女人心理中男性的一面。

    • 要想使人格和谐平衡,就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方面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如果一个男人展现的仅只是他的男性气质,他的女性气质就会始终遗留在无意识中而保持其原始的未开化的面貌,这就是他的无意识有一种软弱、敏感的性质。正因这样,所以那些表面上最富于男子气的人,内心却往往十分软弱和柔顺。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过多地展示其女性气质的女人,在无意识深处却十分顽强和任性,具有男人在其外显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气质。
    • 男人天生就禀赋有女性心像,据此他不自觉地建立起一种标准,这种标准会极大地影响到他对女人的选择,影响到他对某个女人是喜欢还是讨厌。阿尼玛原型的第一个投射对象差不多总是自己的母亲,真像阿尼姆斯原型的第一个投射对象总是父亲一样。在这之后,阿尼玛原型被投射到那些从正面或从反面唤起其情感的女人身上。如果这个人体验到一种“情欲的吸引”,那么这女人肯定具有与他的阿尼玛心像相同的特征。反之,如果他体验到的是厌恶之感,这女人一定是一个具有与他的阿尼玛心像相冲突的素质的人。女人的阿尼姆斯心像的投射也是如此。
    • 许多人因为人格面具过度发达而受害,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情况则往往正好相反。这两种原型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3. 阴影(the shadow)。还有另一种原型,这种原型代表一个人自己的性别,并影响到这个人和与他同性别的人的关系。荣格把这种原型叫做阴影。阴影比任何其它原型都更多地容纳着人的最基本的动物性。由于阴影在人类进化史中具有极其深远的根基,它很可能是一切原型中最强大最危险的一个。

    • 一个成功地压抑了自己天性中动物性一面的人,可能会变得文雅起来,然而他却必须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他削弱了他的自然活力和创造精神,削弱了自己强烈的情感和深邃的直觉。他使自己丧失了来源于本能天性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很可能比任何学问和文化所能提供的智慧更为深厚。
    • 当自我与阴影相互匹配、亲密和谐时,人就会感到自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时候自我不是阻止而是引导着生命力从本能中释放和辐射出来。意识的领域开拓扩展了,人的精神活动变得富有生气和活力;而且不仅是精神活动,就在肉体和生理方面也是如此。因此,也就好不足怪,为什么富于创造性的人总是显得仿佛充满了动物性精神,以致那些比较世俗的人往往把他们视为古里古怪的人。在天才与疯狂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联系。
    • 我们不妨考虑一下存在于阴影中的“恶”的因素。人们很可能认为,一旦恶的因素从一个人的意识之中消灭清除干净以后,它们也就一劳永逸地被消灭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些恶的因素只不过是撤退到了无意识之中。只要一个人意识中的自我仍处于良好的状态,这些恶的因素就一直以潜在的状态停留在他的无意识中。但只要这个人突然面临人生困境,发生精神危机,阴影就会利用这一机会对自我实施其威力。那些本来已经摆脱了坏习惯的酗酒者,又突然旧病复发,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 阴影中容纳着人的基本的和正常的本能,并且是具有生存价值的现实洞察力和正常反应力的源泉。阴影的这些性质在需要的时候对于个人来说意义重大。人们往往面临某些需要人们作出迅速反应的时刻;这时候人们根本来不及分析估计形势和考虑作出最适当的反应。在这种情形下,人的自觉意识(自我)被形势的突然变化搞得措手不及,而无意识(阴影)就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此作出反应。如果在此之前,阴影有机会获得个性化,它就可能对各种危险和威胁作出有效的反应。但如果在此之前,阴影一直遭受压抑,始终未能个性化,这种本能的汹涌宣泄就可能进一步压倒自我,导致一个人精神崩溃而堕入无能为力的境地。
    • 综上所述,关于阴影原型,我们可以说,它使一个人的人格具有整体性和丰满性。这些本能使人富有活力、富有朝气、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排斥和压制阴影会使一个人的人格变得平庸苍白。
  4. 自性(the self)。人的精神或人格,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统一体。这种人格的组织原则是一个原型,荣格把它叫做自性。自性在集体无意识中是一个核心的原型,就像太阳是太阳系的核心一样。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它把所有别的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中和情结中的显现,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它把人格统一起来,给它以一种稳定感和“一体”感。当一个人说他感到他和他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处于在一种和谐状态之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正是因为自性原型在有效地行使其职能。反之,如果有人说他感到不舒服、不满足,或者内心冲突激烈,感到自己的精神即将崩溃,那就表明自性原型未能很好开展工作。

    • 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是充分的自性完善和自性实现。
    • 不应该过多地强调自性的完满实现,而应该更多地强调对于自性的认识。
    • 实际上,人格的自性完善,是一个人一生中面临的最为艰巨的任务,它需要不断的约束、持久的韧性、最高的智慧和责任心。
    • 通过使本来是无意识的东西成为意识到的东西,一个人就可以与他自己的天性保持更大的和谐。他很少有刺激和挫折的体验,因为他直到挫折和刺激的根源在他自己的无意识之中。一个并不真正了解其无意识自性的人,会把他自己在无意识中受压抑的因素投射到他人身上。他谴责他人的过错,实际上这正是他自己未能意识到的自己的过错。因此,他一面批判指责别人,一面也就在把他自己无意识中的某些东西投射和宣泄出来。

2.5 人格诸结构间的相互作用

在人格诸结构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一种结构可以弥补另一种结构的不足,一种要素可以反对另一种要素,两种或更多的结构则可以联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

互补作用可以用外倾与内倾这两种相反的心态来说明。如果在自觉意识中外倾心态是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心态的话,那么无意识就会以压抑的内倾心态来补偿。互补作用也发生在各种心理功能之间。一个在自己的自觉意识中过份强调思维和情感功能的人,在无意识中却是一个直觉型和感觉型的人。同样,男人的自我与阿尼玛,女人的自我与阿尼姆斯,彼此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互补关系。

对立的双方可以以各种方式统一和综合起来。对立面通过荣格所说的超越功能而实现其统一。正是这一人人生而有之的天赋功能,将导致形成一种平衡的、整合的人格。

第3章 人格的动力

3.1 精神:相对闭合的系统

首先,荣格认为,人的整个人格和精神是一个相对闭合的系统。所谓相对闭合,是说我们必须把它当作一个封闭在自身之内的完整的系统。人的精神领域具有不可渗透的性质,它只有内向输入能量的通道,经由这些通道,来源于外部世界的新的能量被吸收到精神系统之中。

来源于外部世界的能量,主要通过我们所触、所见、所感、所闻的一切事物而获得。所有这些内外感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断的刺激来源,经由这些刺激,精神得到了滋养。

在荣格看来,人不可能时刻准备着应付一切可能的偶然事件。新的人生经验会强行进入人的精神并破坏系统的平衡。正因为如此,荣格主张人应该周期性地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恢复精神的平衡。返回内心世界的方法之一是冥思或内省。

3.2 心理能

人格所需要的能量被称之为心理能,荣格有时用里比多来命名这种心理能。然而这里所说的里比多,其定义却不能与佛洛伊德的里比多定义想混淆。荣格不像佛洛伊德那样,把里比多仅仅局限为性力。实际上这一点也正是他们两人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分歧。在荣格看来,里比多究其本质而言是欲望,它既可以表现为食欲、性欲,也可以是情绪的欲望。里比多在意识中显现为努力、欲望和意愿。

3.3 心理值

心理值是荣格最重要的动力学概念之一。所谓心理值,是用来衡量分配给某一特殊心理要素的心理能的计量尺度。当很高的心理值被投入一种观念或情感时,也就意味着这种观念或情感拥有相当的力量以左右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通过对自己的梦所作的记录,一个人可以相当准确地发现自己的心理值集中的方向。如果他的梦大多与性有关而极少与权力有关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他那里性比权力有更高的心理值。

情结由一个居中的或核心的心理要素所组成,围绕着这一心理因素而聚集着一大批次要的联想。这些联想的数量,即是测定这一情结的聚合力或吸引力的尺度。聚合力越大,这一情结所拥有的心理力或心理值就越大。例如,如果某人具有做一个“铁腕人物”的情结,那么这一情结的核心,即统治他人的需要,就会把许多相关的经验和联想聚集起来。这一聚集起来的心理丛将包括像英雄崇拜,以名人自居,承担别人不愿意承担的责任,作出使别人认可和赞同的决定,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发表自己的看法,竭力获得别人的尊敬与羡慕等等。每一新的经验都要被这一领袖情结同化。

3.4 等值原则

心理动力学关心的是心理能在整个心理结构中的分布配置,以及从某一心理结构向另一心理结构的转移。荣格的心理动力学在这个问题上运用了来自物理学的两条基本原理,这就是等值原则和均衡原则。

等值原则要说明的是:如果某一特定心理要素原来所固有的心理能减退或消逝,那么与此相等的心理能就会在另一心理要素中出现。也就是说,精神能量是不会白白丧失的,它不过是从一个位置转移到了另一个位置。

荣格还指出,在能量从某一心理结构转移到另一心理结构的过程中,一种心理结构的特征也部分地转移到了另一种心理结构之中。例如当心理能从权力情结转移到性爱情结的时候,寄托于权力上的心理值的某些方面,就会出现在性爱的心理值中。这时候一个人的性爱行为,就含有希望支配其性爱伴侣的性质。

作为一种普遍规律,心理能从一种心理结构转移到另一种心理结构,必须建立在等值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某样东西或某种活动有强烈的依恋和深厚的感情,那就只有另一种具有同等强度的心理值的东西,才能代替先前那种东西。然而有时候,新的兴趣爱好并不能吸引其全部能量,这时候,剩余的能量就会跑到无意识中去。

当涉及人格的主要结构——自我、阿尼玛、阴影等时,等值原则的作用又是怎么样的呢?如果大量的心理能从自我转移到人格面具。那么它对于一个人行为的影响将是非常明显的。这个人不再是“他自己”,相反,他成了别人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它的人格逐渐具有一种面具一样的性质。

3.5 均衡原则

等值原则说明的只是精神系统中的能量交换,并没有说明能量流动的方向。心理能量之所以从自我转向人格面具,原因就在于人格面具比阿尼玛或阴影更需要能量。而它之所以需要能量,则因为它拥有的能量比自我、阿尼玛和阴影拥有的能量少。

熵原理被荣格运用来描述人格的动力状态。这就是:整个心理系统中能量的分配,是趋向于在各种心理结构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精神系统内的绝对平衡之所以不可能完全实现,原因就在于人的精神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来自外部世界的能量,总是不断地加入到人的精神中来。这些新增加的能量不断地打破平衡创造不平衡。紧张、冲突、压抑、焦虑......所有这些感觉都标志着精神的不平衡。心理能量在各种心理结构中的分配越是不公平,一个人也就越是体验到内心的紧张和冲突。他可以感觉到自己正在被这些内心冲突所撕裂,有时候他甚至真的被这些内心冲突所撕裂。

我们同他人的冲突,即使并不始终是,那么也常常是我们人格内部的冲突所产生的投射作用。一个同妻子闹别扭的丈夫,其实是在同他自己的阿尼玛原型闹别扭。一个人气势汹汹地讨伐那些他认为是罪恶的,不道德的事情,实际上他所讨伐的正是他自己无意识中的阴影。

在整个人格动力系统中,均衡原则要付诸实行还存在着另一种障碍。当某一心理结构高度发达并因而在整个精神系统中占据了一个强有力的位置时,它总是倾向于脱离精神的其它部分而独立出来。它就像一个专制独裁的君主,除了垄断一切新获得的能力外,还要不断地从其它心理组织中夺走越来越多的心理能量。这时候能量不仅不是从较强的心理组织转移到娇弱的心理组织,而是反过来,从较弱的一方转移到较强的一方。这样,整个精神就变得极不平衡;占统治地位的心理结构变得越来越强大,而许多不发达的心理结构变得越来越弱小。人格结构中的这一项专制倾向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的影响,但或迟或早,由于均衡原则的作用,这个占据统治地位的情结最终要被推翻,这种由于堤坝突然崩溃而造成的某一强大心理结构的能量外流同样也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就是说,一个有很强大的权力情结的人,很可能突然变得非常卑微,恭顺。

均衡原则在心理结构中的具体体现者是自性原型。它的任务就是把人格的各种结构整合起来。

3.6 前行与退行

心理动力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心理能的前行与退行。

前行指的是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发展的那些日常经验。里比多的前行可以说是同外部世界的要求同步的。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天起,人就按照他的先天倾向以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去把握世界。由于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作为开端,精神活动在方向上就是片面的。如果这种心理功能的片面性占据了太大的优势和太强有力,在它的整个进程中,它就会把一切经验和能量都尽可能地吸收到自身中来。然而毕竟有一天,原有的心理功能不再能够应付和适应环境,这时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功能。

退行是里比多的反向运动。通过对立面的摩擦碰撞和相互作用,这些对立面逐渐被退行的过程剥夺了心理能量。里比多的前行把能量赋予心理要素,里比多的退行则把能量从心理要素那里拿走。在整个发生冲突的危机期间,由于退行的作用,对立双方都丧失了心理能,这样新的心理功能才能够逐渐得到发展。退行作用激活了无意识中的心理功能,这种新激活的功能现在面临着适应外部世界的复杂任务。一旦新的心理功能在适应过程中取得了初步成绩,里比多的前行就又一次开始了。通过前行作用,新的思维功能可以逐渐形成一种确定感和自信心,这种情形就正像先前情感倾向伴随着能量的前行,也日益形成着自己的确定感和自信心一样。

心理的适应作用并不仅仅意味着对外部世界所发生的事件做出适应,一个人同时还必须适应他自己的内心世界。荣格说:一个人“只有当他适应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当他同自己保持了和谐的时候,他才能以一种理想的方式去适应外部世界所提出的需要;同样,也只有当他适应了环境的需要,他才能够使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一种内心的和谐。”这两种适应作用相互依赖,意味着忽视其中一种也就必然损害另一种。要达到身心和谐协调,前行作用和退行作用同样都是必要的。

荣格指出,退行作用还有另一种好处,因为它激活了无意识中拥有丰富种族智慧的原型。这种种族智慧往往保证了一个人能够成功地解决他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迫切问题。譬如,在面临种种危急而又艰难的处境时,英雄原型就可以为这个人提供他所需要的勇气。荣格主张人应该周期性地退缩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从无意识能量储藏所里获得新的能量。

3.7 能量的疏导

心理能也同物理能一样,它可以被导向某种方向。人的自然能量来源于人的本能。本能能量如同瀑布一样,其运动始终沿着它自己固有的方向和坡度;而且也同瀑布一样,并不从事于任何人类的工作。这种自然能量必须被转移到新的轨道之中,才能从事人类的工作。“正像水电站模仿瀑布并从而获得能量一样,人的心理机制也模仿本能,从而能够将自然能量应用于特殊的目的......本能能量被疏导到本能对象的类似物之中,这样就实现了本能能量的转化。”这种类似物,也就是荣格所说的象征(symbol)。水电站就是瀑布的象征。

能量疏导的一个很好的例证是澳大利亚土著举行的春天仪式。“他们在地上掘出一个洞,周围放上许多灌木,使它看上去仿佛是女人的生殖器。然后他们就围着这个洞跳舞,手执长矛位于身体的前方以代表勃起的阴茎。他们一边围着洞跳舞,一边把手中的长矛掷入洞中,同时口中发出‘不是洞,不是洞,是——’的喊叫。......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能量的疏导,是以舞蹈和模仿性行为的方式,把能量向本能对象的类似物转移。”

所有这些原始仪式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它们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将要进行的工作和将要完成的任务之中(例如捕杀野牛或种植庄稼),因而也就增加了成功的机会。这些仪式的作用就像是一种训练和安排,以便使人对他将要从事的工作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荣格注意到现代人更多地依靠意志而不是依靠仪式。“意志活动”也同样要制造出原始本能的类似物(象征)。这些相似的对象和相似的活动对于人的想象起一种刺激和鼓舞的作用,因而人的精神总是被它们所吸引、笼罩和占据。这就给人的心灵以一种刺激,使它为这一对象而做出各种各样的努力,从而在它身上获得新的发现。

在物理自然中,只有极小一部分自然能可以转变为有效的工作能,绝大部分都仍然保持其自然状态。本能能量也是如此:只有一小部分可以被用来制造象征,更大的部分仍然保持其自然趋势以维持生命的运转。只有当我们创造设计出一种强有力的象征时,我们才能够依靠“意志活动”成功地将一部分里比多(心理能)从自然能转化为心理能。

第4章 人格的发展

4.1 个性化

荣格有关人格发展问题的关键概念是个性化。在第二章描述过的各种人格系统,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富于个性。这不仅意味着每一个心理系统会分化得不同于别的系统,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每一个系统的内部也发生了分化,从单纯的结构成长为复杂的结构,其情形正如虫蛹变成蝴蝶一样。复杂性意味着一种结构能够以多种方式表现自己。

当荣格指出人是在不断地寻找着更好的象征时,他的意思是说:在个性化的进程中,人需要更复杂精致的自我表现方式。简单的儿歌和游戏能够使儿童满意,却不能满足个性化了的成人。成人需要更加复杂的文学、艺术和宗教的象征,以及种种社会机构的象征。

只有通过自觉的意识,人格系统才能进入个性化。教育的最终目的也许就在于,或者说正应该是使一切无意识的东西成为意识到的东西。为了使一个人的精神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给人格的各个方面以均等的机会去实现个性化。因为如果人格的某一方面被忽略,这个忽略了的方面就会以一种不正常的方式表现自己。某一系统的过份发展会造就一种偏狭的人格。

4.2 超越与整合

趋向整合的第一个步骤,是人格的各个方面的个性化。第二个步骤则受到荣格所说的超越功能的控制。超越功能具有统一人格中所有对立倾向和趋向整体目标的能力。荣格说,超越功能的目的,“是深藏在胚胎基质中的人格的各个方面的最后实现,是原初的、潜在的同一性的产生和展开。”超越功能是自性原型借以获得实现的手段。同个性化的过程一样,超越功能也是人生而固有的。

荣格相信,遗传因素可能造成一种特殊的、偏向某一方面发展的人格。影响人格发展的另一个重大因素是环境。

4.3 退行

一旦来自外界的挫折和剥夺打破这种和谐,里比多从环境的外部价值中撤回,转而投入到无意识中的内部价值上。这种返回人自身的行动被荣格称为退行。只要在遭受挫折的时候,人能够从无意识中找到解决他面临的问题的方法,退行对于调整一个人的精神是有好处的。许多富于创造力的人都保持周期性的回归,以便通过发掘无意识的丰富资源,使自己获得新的活力。

第5章 心理类型

5.1 心态

有必要首先区分两个概念:客观的与主观的。客观的涉及到一个人身外的、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这是一个人与物的世界,传统与习俗的世界;政治的、经济的、社会制度的世界,以及一切物质条件的世界。这个客观世界被归结为环境、外界或外部现实。主观的指内在的和个人的精神世界。它是个人的世界,因为它不能被局外人直接观察到。

在一个人的整个一生中,通常是其中一种心态占据优势。如果是客观的倾向占据优势,这个人就被认为是外倾的;如果是主观的倾向占据优势,他就被认为是内倾的。内倾型的人喜欢探究和分析他的内心世界;他是内向的、孤僻的、过份地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别人看来他可能显得冷漠、寡言、不喜社交。外倾型的人则把注意力集中在和他人的相互交往中,他总是十分活跃和开朗,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有兴趣。

5.2 心理功能

心理功能有四种: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思维由彼此联结的观念组成,以便形成一个总的概念,或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它是一种渴望理解事物的理智功能。情感则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功能。它根据一种表象唤起的是愉快的体验还是不愉快的体验而决定接受还是排斥这一表象。思维和情感都被认为是理性的功能,因为两者都需要作出一种判断。感觉是一种感官知觉,它既包括所有通过感官刺激(声、色、嗅、味、触)而产生的意识经验,也包括那些来源于人体内部的感觉。直觉是一种直接把握到的而不是作为思维和情感的结果而产生的经验(体验)。感觉和直觉被认为是非理性功能,因为它们不需要任何根据和理由。

感觉(感官知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而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和去向何处。

5.3 心态与心理功能的组合

外倾思维利用的是由感官刺激提供给大脑的信息。激发思维过程的对象是某种存在于外部世界的东西。事实上还存在着一种内倾思维即一种主观性思维。人除了对所有那些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进行思考外,还要思考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我们不妨说内倾思维者感兴趣的是某种思想观念本身。他当然也可能搜集外部世界的事实来验证他自己的思想。在科学中,这种思维被称之为演绎思维,与之相对的则是归纳思维。在归纳思维中,所有的概念和假设都来源于并且建立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内倾思维者还可能不断反思他自己的想法而不考虑它们与外部世界有否关联。

外倾情感受客观外在标准的制约。一个人觉得某种东西美或者丑,仅仅因为它符合或不符合传统的固有的审美标准。由于这一缘故,外倾情感往往倾向于保守,倾向于符合传统规范。而内倾情感却同内倾思维一样,是由于内在的主观的条件,特别是由来自原型的原始意象激发起来的。既然这些内在的原始意象既可能是思想意象也可能是情感意象,因而一旦思想意象占据优势,其结果必然导致内倾思维,而一旦情感意象占据优势,其结果则必然导致内倾情感。内倾情感往往是原始的、不同寻常的和富于创造性的,有时候则由于背离一般人的习惯而显得古怪和反常。

在外倾感觉中,所有的感觉都取决于人所面对的客观现实的性质;而在内倾感觉中,所有的感觉则是由某一特定瞬间的主观现实决定的。在前一种情形中,知觉直接地再现了客观对象;它们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心理事实。而在后一种情形中,知觉则受到心理状态的严重影响,它们仿佛是从心灵深处产生出来的。

外倾直觉力图从每一客观情境中发现多种可能性,并且致力于不断地从外部世界中寻找新的可能性。内倾直觉则致力于从精神现象,特别是从来自原型的原始意象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外倾直觉游移于各种客观对象之间,内倾直觉则游移于各种主观意象之间。

5.4 个体的类型

  1. 外倾思维型。这种类型的人使客观思维上升为支配他生命的激情,典型的例子就是科学家。
  2. 内倾思维型。这种类型的人的思维是内向型的。哲学家或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就属于这种类型,他们希望理解的是他个人的存在。
  3. 外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使理智服从于情感,荣格发现它更多地体现在女性身上。
  4. 内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通常也更多地见之于女性。她们不像外倾情感型的人那样炫耀自己的感情,而是把它深藏在内心。
  5. 外倾感觉型。这种类型的人(主要是男人)热衷于积累与外部世界有关的经验。他们是现实主义者、实用主义者、头脑清醒但并不对事物过份地追根究底。
  6. 内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的人也远离外部客观世界,他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之中。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比,他觉得外部世界是淡乎寡味、了无生趣的。除了艺术之外,他没有别的办法表现自己,然而他创作的作品又往往缺乏任何意义。
  7. 外倾直觉型。这种类型的人(通常是女性)的特质是异想天开、喜怒无常;他们从一种心境跳跃到另一种心境,借以从外部世界中发现新的可能性。
  8. 内倾直觉型。这种类型的人中最典型的代表是艺术家,但也包括梦想家、先知、充满各种幻觉的古里古怪的人。

第六章 象征与梦

6.1 放大

荣格把这种分析方法叫做“放大”(amplification)。这种研究方法要求分析者本人就某一特殊的语言要素或语言意象,尽可能多地搜集有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来自种种不同的渠道:分析者本人的经验和知识;产生这一意象的人自己所作的提示和联想;历史资料和考证;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发现;以及文学、艺术、神话、宗教等等。放大的目的是为了理解梦、幻想、幻觉、绘画和一切人类精神产物的象征意义和原型根基。

中世纪炼金术士以化学实验的方式表达的愿望和努力,同病人以做梦的方式表达的愿望和努力,同病人以做梦的方式表达的愿望和努力完全一致。正像炼金术士希望个性化(转化)物质以获得一种完美的实体一样,做梦的人也希望在梦中使自己个性化,从而成为一个更加丰富的有机统一体。荣格深信,梦的意象与炼金术之间这种平行对应关系,证明了普遍原型的确存在。

6.2 象征

在荣格看来,一种象征,无论是出现在梦中还是出现在白昼生活中,都同时具有双重重要意义。一方面,它表达和再现了一种受到挫折的本能冲动渴望得到满足的愿望。象征不仅仅是一种伪装,它同时也是原始本能驱力的转化。这些象征试图把人的本能能量引导到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中去。

象征或象征性活动并不仅仅是把本能能量从其本来的对象中移置到替换性对象上。也就是说,舞蹈并不仅仅是用来代替性行为的,它是某种超越了纯粹性行为的东西。

最后,象征也是人的精神的表现;它是人的天性的各个不同侧面的投影。它不仅力图表现种族储藏的和个体获得的人类智慧,而且还能够表现个人未来注定要达到的发展水平。人的命运、人的精神在未来的进化和发展,都能通过象征为他标志出来。然而某种象征中包含的意义却往往不能直接被人认识,人必须通过放大的方法来解释这一象征,以其发现和揭示其中的重要信息。

象征具有两个方面:受本能推动而追溯过去的方面,和受超越人格这一终极目标指引的展望未来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对一个象征可以从任何一面来分析。回溯性分析揭示的是某一象征的本能基础;展望性分析揭示的是人对于完美、再生、和谐、净化等目标的渴望。前一种分析方法是因果论的方法,还原论的方法;后一种分析方法则是目的论的方法,终极性的方法。要对某一象征作出完整的全面的阐释,就必须同时使用两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