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银河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出版年: 2019-8
页数: 296
定价: 45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0219782
人类最早是群婚制的。原始时代,一群男人和一群女人互相发生关系,结为夫妻。因为在远古时代,个人的力量非常小,大家需要联合起来,用集体的力量,一块儿去抵御野兽、获取食物。
在群婚制之后,据说有过一个母权制时代,比如我们中国摩梭人的走婚,它可以算是一种母权制时代的遗留。走婚就是男的跑到女的家里,两个人有性活动之后就生孩子了,但是他们不结婚,男人是随来随走的。因为男的总换,这就导致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况。这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所以我们说走婚是母权制的产物。
父权制出现后,就有了一夫多妻制这样一种制度。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生产转变了,男性成为更主要的社会劳动力,男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也就上升了。
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近代,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各种女性运动,女性争取到了更多工作、受教育和参政的权利。经过漫长的制度改变和斗争,我们从最开始的群婚,到走婚,又经过了漫长的一夫多妻制时期,才终于进入了平权的一夫一妻制阶段。
产生婚姻制度的原因概括为三种。
- 人类婴儿的哺乳期特别长。这跟其他动物不太一样。很多小动物刚一出生,马上就可以独立生存觅食,就可以离开父母,但是人类幼儿有很长一段时间必须得由父母来哺育,这就需要一个制度来配合。如果只是抚养孩子到他能够独立行走,这还比较快,但是让孩子拥有独立谋生的能力,就需要很长时间。这是婚姻制度出现的首要原因。
- 恩格斯提出来的,那就是为了私有财产的继承。人类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开始出现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应当怎样传承?由谁继承?自从私有制出现以后,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需求:我要知道与我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是谁,然后把财产传给他。而要明确知道孩子的血缘关系,就需要有一个边界清楚的婚姻关系。
- 应当说是衍生的,是要规范性行为,就是用一夫一妻的这种形式把人的亲密关系固定下来,让人的性行为不能够随意流动。比如说在现在的一夫一妻制社会,婚内出轨是犯错误的,是违反婚姻道德的。为什么?因为它有可能产生私生子。
西方发达国家婚恋观的这种变化能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最主要的就是提示我们,中国的文化跟西方有一个特别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是家庭本位的,他们是个人本位的。表现在日常的思维方式上,就是我们会把家庭价值放在第一位,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什么的,这个价值是第一位的,把个人快乐放在第二位,要求个人要为家庭做出牺牲。
西方文化则是个人本位的,他们往往会把个人的快乐放在第一位,把家庭的价值放在第二位,这样就会发明出各种各样新的亲密关系形式。
相爱而不结婚的情况被戏称为“萨特-波伏娃模式”
。萨特和波伏娃的不婚不是因为经济原因,他们俩相爱却不结婚,而他们的这种亲密关系模式闻名遐迩。他们为什么不结婚?这是因为他们有一个理念,那就是他们的亲密关系绝对不掺杂责任、约束和强制,而让情感可以自由流动。就是这样一种信念或想法,使得他们选择了终身只是同居而不结婚的生活方式。
人的感情是流动的,有时的确会有审美疲劳,会有厌倦的感觉,究竟为什么一定要把两个人死死地拘禁在一起呢?为什么一定要建立你完全属于我、我仅仅属于你的归属关系呢?
作为单身族、不婚族,你要做好哪些准备?我给大家提四个建议。
- 你尽管不结婚,自己过日子,但也要去经历爱情、亲情和友情。
- 我建议经济上要独立,要有自己的事业。因为你如果不打算经历婚姻、生儿育女,你会有很多富余的精力,你最好有一个自己特别喜欢的事业,这也会让你的生活变得非常有乐趣。
- 单身族要发展个人的兴趣,找到自己的生活情趣,把钱和时间花在生活情趣上,花在自己各种各样的爱好上,独自一人也活得很精致,对待生活也是一丝不苟的。
- 做好应对社会压力的心理准备。中国目前仍然处于从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过渡的阶段,这种家本位的习俗和观念对单身者的压力还是很大的,甚至会面临社会歧视。所以你要是选择单身不婚,就要做好抗压的准备。可能你自己觉得很洒脱,但周边的压力还是会有的。特别是三十岁到四十岁这个年龄段,过了四十岁,大家反而不怎么问你了,懒得问你了,你自己也完全习惯了,活得更加潇洒了。
这个婚姻制度是不是出了大问题,它会不会消亡呢?
首先,我要说,婚姻制度的确是出了大问题,或者说它在现代遇到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很明显,它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那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面主要有五个原因。
- 婚姻制度与人性之间有一种内在的紧张关系,因为它要求完全的一对一,白头偕老,可是人类的感情流动性是挺大的,比如什么喜新厌旧,什么七年之痒,就是说两个人待在一起的时间一长,就会有厌倦的情绪,有审美疲劳。而且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碰上外遇的机会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婚外恋、移情别恋和婚姻制度要求的那种忠诚的一对一、从一而终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张力。所以有好多人对目前这种对忠诚度要求极高的婚姻制度,会有排斥抗拒的心理。
- 人类的预期寿命已经大大延长。在传统社会,一般人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而现在已经普遍提高到七八十岁,日本这样的国家已经到八十多岁了,中国也七十六岁了。当人只能活三四十年的时候,他刚刚来得及找到伴侣,生了孩子,往往是孩子还没长大,大人就谢世了。对婚姻还没来得及产生厌倦,人已经不在了,所以发生婚变的可能性就会比较低。可是到了现代,你得面对一个人五六十年这么过下去,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让人望而生畏的,这也是目前的婚姻制度让有些人难以忍受的地方。
- 现代社会男女平等了。在过去那种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女人是不能到外面工作的,是不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也是没有独立收入的,所以嫁人是她唯一的生活来源,是她生存的必要条件,她一定要去结个婚,否则没有生活来源。进入现代社会后,女人可以有自己的事业,可以有独立的收入了,这个时候她就多了一个选择:她可以选择结婚,也可以选择单身,结婚不再是她唯一的生活来源了。于是有些女人就选择了不婚。
- 比较切近的原因:离婚的成本太高了。离婚的成本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上的,你的财产可能要少掉一半;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折磨,你看那些打离婚官司的、争夺孩子的,斗来斗去非常痛苦。在美国,离结率是50%,就是有一半的婚姻都会以离婚告终。中国现在的离结率也接近40%了,在北京、上海这些地方,离结率都超过60%。所谓离结率就是当年的离婚数除以当年的结婚数,北京、上海的离结率太高了。于是好多人就会想,如果婚姻要以离婚来结束的话,与其去经受这个痛苦,就不如干脆不结婚。这也是人们不愿意进入婚姻的一个原因。
- 性的目的改变了。传统社会是家庭本位的社会,性的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就是生育,就是繁衍。基督教教义或中国的传统生育观都是这样的,都认为性活动如果为了快乐是不正当的,性活动最正当的甚至唯一正当的理由是生育。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之后,性的目的就改变了,绝大多数的性活动纯粹是为了快乐。性的目的改变以后,大家就觉得不一定非得待在婚姻里头,待在婚姻里头性的对象毕竟是固定的,没有更多的变化和选择,所以好多人就不结婚了。
按照我的推测,婚姻并不会彻底消亡,而是会走向越来越多元化的方向。所谓多元化包括五种形式:
- 目前这种一对一的从一而终的婚姻形式,它还会存在,但是适合进入这种婚姻的人,就是那些发生了激情之爱,然后两个人变得心无旁骛,海枯石烂心不变,一定要跟彼此过到底,就想终身厮守的人。我想将来如果说婚姻还会保留下来,就只适用于这样的人。
- 开放式的婚姻。开放式婚姻就是说我们两个人还是一对,但是我们在肉体上互相不约束,不严格禁止对方出轨。比如说在婚姻过了一半的时候,其中一人突然又爱上另外一个人,但是他也不想跟原配离婚,于是把第三者接纳进原有的婚姻,成为一种三人关系甚至四人关系的开放式婚姻。必须加以说明的是,开放式婚姻绝对不是一夫多妻制,区别在于,前者是男女平等的,后者是男权的,以男子为中心的。所以开放式婚姻的第三人、第四人是有男有女的;一夫多妻婚姻的第三人、第四人只是女人。
- 同居。不结婚,但是两个人是一对一的同居关系。相爱的时候,有性吸引力的时候就在一起,厌倦了就分开。这也是一种形式。
- 单身。
- 合同制婚姻,这个合同制婚姻也是有可能的,有的人已经提出了这种建议,大家都像听笑话一样。就是说像订立商业合同一样,两个人订一份婚姻合同,我们这个婚姻是一年期、两年期或者三年期的合同,到期的时候,这两人的关系就自动解除了,两人的亲密关系就失效了。如果你想继续保持亲密关系,那你可以再续合同、再续约。事实上这种合同制婚姻在法国已经有了,他们叫合约制婚姻,跟现在的婚姻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离婚难度不一样。只要双方有一个人不愿意再继续了,那这个婚姻就无条件地终止了,不像现在还得打离婚官司。
在古希腊,同性恋或者说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是非常普遍的社会实践。每一个少年,都会有一个师傅,来教他各种技能,格斗技法、文化知识、修身养性等等,同时也是他的性伴。柏拉图就在劝这些成年人,要多关注少年的成长,注重精神的交流,少享用他们的肉体,不要让灵魂沾染上肉体的罪恶。所以后世就把两人之间的精神之恋叫作柏拉图式的爱情,这个词是这么来的。
很多希腊人认为男女之间没有什么爱情,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就是家庭和生育的关系。只有受过教育的男人之间才能谈得上有这种感情,才有灵魂的交流。
尼采为什么说爱情是被基督教给逼出来的呢?因为基督教当时是非常反性禁欲的,提倡所有人都要到教堂去忏悔,忏悔自己在性方面的下流欲望。圣徒奥古斯丁甚至说,神要是在当初造人的时候能够设计另外一种让人类繁衍的方式就好了,那样人就可以避免犯下性交这一罪恶了。
尼采的意思是说,人们本来没有爱情这个观念,不过是异性之间一种很自然的生理欲望、性欲冲动,男人渴望女人,女人渴望男人。然而这种东西被压抑到可望而不可即的程度之后,就产生了一种叫作爱情的东西,一种浪漫的激情。因此,是基督教的反性禁欲把一个平平常常的,甚至丑陋的妇人,变成了风情万种的美女,把两性之间普普通通的性吸引变成了可歌可泣的爱情。
西方爱情观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形态,那就是13世纪骑士和贵妇人的爱情。
13世纪的欧洲,贵族阶层实行长子继承权制度。长子继承贵族的头衔,继承城堡、财产、土地。幼子或者次子什么都没有,于是他们骑着马浪迹天涯,来到一个城堡,看到窗帘后面有一位美丽的贵妇若隐若现,就开始幻想,可望而不可即,然后就弹琴唱赞歌、唱情歌,希望得到贵妇的青睐。据考证,这就是浪漫之爱的源头了,就是我们所说的romantic love(罗曼蒂克之爱),一种浪漫的激情之爱。
这种西方经典爱情发生的对象,一般是已婚的女士们。骑士们为了贵妇漂泊四方,挑战强敌,追寻爱情,他们之间没有性行为。他们不会发生性关系,如果发生了,爱情就不纯粹了。这种罗曼蒂克之爱后来通过文学艺术,通过好莱坞的电影,被普及到平民百姓中间去了。
首先,古代人的确也是会有爱情的,但它并不是常态,而是非常态。就是说,只有在一种比较特殊的亲密关系里才会产生真正的爱情。
比如脍炙人口的古代爱情故事,牛郎织女啊,张生与崔莺莺啊,梁山伯与祝英台。
你可能会发现,传统爱情当中的真爱往往是要打破常规的,在两个人有身份冲突、阶层冲突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而爱情的结果不是私订终身,就是私奔,甚至是殉情。
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普遍实行了一夫一妻制之后,我们中国人的爱情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举个例子,“谈恋爱”这个词就是在那时出现的,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夫妻关系的缔结中,有了这样一种普遍的认知:在双方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中,要谈恋爱,甚至要先谈上几年的恋爱才能结婚。
有人说小波的情话是很热的,热得烫手,比如小波想我的时候就这么写,他说:“你不在我眼前时,我面前就好像是一个雾沉沉、阴暗的海,我知道你在前边的一个岛上,我就喊:‘爱!爱呵!’好像听见了你的回答:‘爱。’”
大侠对我的爱真是特别真挚,我们刚认识的时候,他说有段时间只要一想到我,身体里就有股热流,从心口一直往下流。
这两段爱情给我的印象是,如果一个人真的发生了激情之爱,那个力量真的是无坚不摧的、完全抵挡不住的,跟一般的所谓找对象,考虑这样那样条件的很不一样。
在我看来,这种激情之爱发生的概率也许真的不太高。按亲密关系的程度,我把人们的爱情分成三个层次:好感、喜欢和激情之爱。
- 比较低的层次就是好感。我觉得你这个人还不错,可以跟你在一起,这就是好感。
- 第二个层次是喜欢,就是觉得挺喜欢对方的,感情上也挺温柔的,但是没有太多激情,这是喜欢。
- 第三个层次我称之为激情之爱,它才是最高阶段的爱,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坠入情网之类的话。所谓坠入情网有一种迷恋的成分,有一种非理性的迷恋,所以有人会说一见钟情。实际上,激情之爱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概率并不是很高。
在我看来,爱情不论发生在什么样的人之间,无论是同性异性、年老年轻、婚内婚外、两人还是多人,它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所以值得珍视也值得尊重的人类体验。
先说有爱有性。在性和爱的关系里,我们发现男人比较能够接受跟爱分开的性,女人如果要跟一个人发生性关系,她心里是一定要有爱的。
正确的解释应当是:男女在性与爱关系上的这种区别实际上是由社会和文化建构起来的。很长时间以来,社会都在建构女性的守贞心理,不管是用贞节牌坊,还是用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乃至羞辱和惩罚。什么是社会建构论呢?这一理论比较艰深,我在这里稍加解释。福柯论述过这个思想,主要的意思是说,人的许多观念并不是由生理因素决定的,也不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本质,而是由社会和文化建构而成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同性恋概念的建构。在古希腊,同性间的性活动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实践,到了近现代它才被一套话语建构为性倒错。
第二种模式,有爱无性。有爱无性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柏拉图式恋情。这两个人是有爱情的,但是他们没有性关系。柏拉图之爱,我们以前也讲过,它是一种发生在精神领域的爱情。
提到有爱无性,现实生活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蔡琴和杨德昌的关系。他们结婚十年,二人之间有爱情但是完全无性关系。他们是一开始就商量好的,说两个人就是建立一种有爱无性的关系,不让杂质掺入到他们的爱情中来。可惜两个人就是建立一种有爱无性的关系,不让杂质掺入到他们的爱情中来。可惜后来曝出杨德昌外遇,蔡琴挺伤心的,我们不知杨德昌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有一种可能,就是杨德昌将蔡琴视为女神,觉得性关系是对女神的玷污。
第三种模式是有性无爱。提到有性无爱的关系,大家马上就会想到一夜情,或者是性交易。但是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在一些无爱的婚姻里的性,我们司空见惯的传统婚姻里的性,其实也是有性无爱的。他们的性就是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而不是为了两情相悦、男欢女爱。这才是规模最大的有性无爱的关系。
在现代的婚姻里,这个意义上的有性无爱关系也大量存在。有些人的确曾经谈过恋爱,也是因为有感情才结婚的,但是过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爱情没有了,但是他们还在维持着这个关系,还会有性,严格讲,也是一种有性无爱的关系了。我记得我访问过一个五六十岁的女人,她跟我说了一句话,她说我觉得这个家现在就像一个旅馆一样。就是说双方已经没有感情了,但丈夫还会回来睡个觉、吃个饭,然后做爱,其实不能说是做爱了,就是性交,这种关系实质上也是一种有性无爱的关系。
第四种模式是既无性也无爱。我们知道有一种无性婚姻,夫妻双方都不喜欢性。这样的人在人口中的比例是非常小的,但也确实存在。英文里有个词叫欢性。这样的人在人口中的比例是非常小的,但也确实存在。英文里有个词叫asexual。他们是性冷淡的,是没有性欲的,根本不喜欢这件事。这样的人会去找一个同样无性欲的人,组成一个无性无爱的婚姻,去过日常的生活。
一般人群到了老年期,有好多人也陷入了无性无爱的这种状态。民间有一种说法,叫作先分床后分房,两个人分床了,就完全没有性了,后来连睡觉都不在一个房间里了。很多人会陷入这样的关系。
我们先来定义一下灵魂伴侣。灵魂伴侣英文叫soulmate,灵魂伴侣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灵魂契合度非常非常高的两个人,就是她喜欢他,他也喜欢她,她喜欢的东西他也喜欢,两个人的性格特别能够互相吸引,而且在所有问题上都无话不谈。
灵魂伴侣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知音,他们相知,互相喜欢,但是没有相爱,最典型的就是伯牙和子期。只有子期能够这么理解这么热爱伯牙的琴声、伯牙的音乐。知音去世之后,伯牙居然就把琴毁了不弹了,就是说他觉得知音没有了,再弹琴没意思了。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况。这是灵魂伴侣中的一种类型。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两个人相爱了。你去查英文字典,soulmate一词除了灵魂伴侣之外,还有一个意思是情人。Soulmate既可译为灵魂伴侣,也可译为情人,有一类灵魂伴侣就是情人,他们是相爱的。
这种类型中最有名的经典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了。
论及一般人,如果相爱又是灵魂伴侣就一定会成为夫妻吗?他们的关系会有哪些情况呢?
第一种情况,二人本身就是夫妻,同时又是灵魂伴侣,这种关系是最令人羡慕的。有一些夫妻确实是这样的。比如杨绛和钱锺书,他们一起生活,一起研究学问,钱锺书死后,杨绛还做了很多整理钱锺书文稿的工作。
灵魂伴侣的第二种情况是停留在感情阶段、没有身体接触的情人,他们是情人,两个人是有爱的,但是在现实当中没有结合,没有婚姻和性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是精神上的爱、情感上的交流。这种精神伴侣,有的时候也以情人的残缺形式出现。
灵魂伴侣的第三种情况就是彼此成了朋友。双方就是单纯的朋友,但是他们的灵魂契合度特别高,两个人无话不谈,甚至互相是喜欢的。好多人之所以能做成朋友,是因为灵魂上的吸引和喜欢,但没有爱的成分。
我们怎样才能够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我认为,首要的条件是你得先有灵魂,其次你得有爱的能力,有那种和别人成为灵魂伴侣的能力。
怎样才能拥有爱的能力?答案是:一个人先要爱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爱的话,他不可能去爱上另外一个人,不可能拥有爱的能力。
中国古代的性观念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个是阴阳和合,认为一阴一阳结合在一起是天地自然的。
西方基督教一度就有性本身是罪的观念。但是如果说性是罪,如果杜绝性活动的话,人类又没法繁衍,那怎么办呢?有一位宗教圣徒叫奥古斯丁,我记得他说过一句话,他说我真希望上帝当初造人的时候,能够用一种性交之外的方法让人类繁衍,这样人就可以避免实施性这个大罪了。
中国古代性观念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节制的观念。古代有好多作品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性这个东西好是好,但要节制,不要过度。过犹不及,一滴精十滴血之类的。这一点跟古希腊、古罗马也很像。
从宋明理学开始,中国渐渐地走向以反性禁欲为基调的第二阶段,对性采取一种否定、压抑的态度,比如说存天理灭人欲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啊,婚前守贞啊这些观念,都是宋明理学之后提出来的。
经过了对性非常否定的第二阶段,到改革开放以后,我认为中国人的性观念进入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阶段,向肯定性的观念回归。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期,关于性的研究、信息大量出现,民间的性活动大量增加,有好多指标可以表明这一文化变迁。
中国性观念改变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1997年《刑法》修改取消了流氓罪。有这个流氓罪的时候,法律规定婚姻是性行为的唯一合法途径,也就是说,中国人唯一合法的性行为是婚姻之内发生的性行为,所有在婚姻之外与陌生人发生的性行为都是要入罪的,都算流氓罪。
在中国性观念变迁的第三阶段,除了回归古代对人类性行为的肯定,还增添了现代的关于性权利的观念。福柯有一次讲,没有一个社会可以不压抑性,让人的性欲完全自由自在地宣泄,一个完全不压抑的社会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性有七种最本源的意义。
- 繁衍后代。
- 表达感情。有好多人是用性活动来表达他的爱,他对对方的喜爱之情。
- 单纯的肉体快乐,纯粹为了性快感。
- 追求延年益寿。中国古代的性观念对这一点特别强调,中国的房中术就是讲如何通过性活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 维持生计。从古到今,有些人确实把性活动当作维持生计的一个手段。大家都听过那句话: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就是卖淫,它是在众多职业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比如说农业工业都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对于性工作者来说,性的意义就是维持生计。恩格斯对卖淫有过一个看法,他指出,资产阶级家庭是“两个卖淫合成一个道德”。什么意思呢?他是说,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就是女人完全不工作由男人养起来的家庭,实际上是一种性交易的批发,而在大街上交易的就是零售,它们的性质是一样的。
- 维护人际关系,缓解群体冲突。动物研究发现,当倭黑猩猩发生冲突斗殴的时候,如果有一只母的跟公的发生了关系,就能够缓解冲突。性缓解冲突的功能只是发生在动物当中吗?不是的。在人群当中也发现了这种作用。我曾经看到过一些关于街头团伙、摩托团伙的调查,这些团伙大多以男性为主,但里面往往会有少量女性,因为团伙里经常会发生冲突,或者这个团伙跟那个团伙干仗,这时候,如果女性跟冲突双方发生性行为,就能够缓解冲突,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 权力的表达。动物研究发现,灵长类动物有时会有同性的性行为。其目的和功能大多不是为了性快感,而是为了表达权力,争夺地位。更有力量的雄性会通过性行为表现它的地位,这种动机是非常原始的。人类的性就没有这种动机和功能吗?也是有的。比如说在古希腊的主人和奴隶之间,在中国古代的帝王和男宠之间,用性来表达权力关系的成分也是挺重的。还有些地方有种风俗,就是领主对管辖的民众拥有初夜权。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性学家叫约翰·盖格农,我专门翻译过他的《性社会学》一书,他在书里把各种不同的性规范、性方式研究了一遍,提出了一个后来被列入性学经典的理论——性脚本理论。不同的性脚本是由不同的社会制定出来的性行为规范,与所在地的文化和历史有关,它是一个提纲式的设计,或者说就像一个地图,你看懂了一种性脚本,也就大致理解了一种性文化。
那性脚本具体指什么呢?我们把它概括为5w,就是五个w开头的词,分别是who,what,when,where,why。
第一个内容是who。性脚本要定义你是同谁发生性关系,一般来说是和年龄差不太多的异性。而血缘、人种、民族、宗教、社会阶级这些因素都会来规定你发生性行为的对象。比如说,一般的性脚本里,父亲不大会对女儿有性冲动,就是说人们的意识里早就知道有血缘关系的人不应当成为做爱对象。再比如,以前美国的种族歧视还很厉害的时候,那些讲究体面的白人不愿意和黑人发生性关系,这里就有人种的因素在起作用。再如,爱斯基摩人会把妻子借给别人,表示善意的款待,这就跟咱们的习惯很不一样,你从未想过可以把你的丈夫或者妻子借给别人吧?这就是说,我们和爱斯基摩人的性脚本是挺不一样的。
第二个内容是what,就是这俩人做些什么,哪些做法被认为是正确的,哪些做法被当作错误的。大多数的人都不反对拥抱和接吻,允许阴道性交。可是像口交、肛交这一类的行为就需要更加复杂的脚本、更加复杂的原因来判定对错好坏。
第三个内容是when,就是什么时间适合做这件事。比如性行为通常要安排在私人时间;初次性交在什么年龄合适,很多文化都有婚前守贞的要求;再如在什么年龄应当结束性行为等等。
第四个内容是where,就是发生性行为的地点在哪里,这个地点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有些部落的人会认为野合比在家中交合要好,所罗门群岛的年轻土著只能到森林里发生性行为,他们的习俗就是不允许这种事在村子里头发生。新几内亚和印度的一些部落也会禁止夫妻在住宅里发生性关系,要到森林里去办事才行。
性脚本的第五个内容是why,就是为什么发生性关系,这个答案就更多了,有的脚本是为了爱,有的是为了传宗接代,还有奇葩的性脚本,比如以前有好客的牧民会用妻子来款待远来的客人。你可能会惊讶,怎么招待客人都成了性交的理由了?这就是性脚本不一样。
如果你懂得了性脚本,就会理解人类的性文化从来都是多种多样的,大家从来不是按照同一套脚本来生活的。我们在看到其他文化的性脚本时,一开始可能感到诧异、震惊,甚至恶心,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这种感受平息下去,培养出一种对自己文化的分离意识,那就能通过对比不同的性脚本,来了解这些不同的脚本是如何导演了人的思想、语言和行动,就能用全新的视角认识和解释自己文化里的那些现象和经验。
在这个意义上,性脚本理论有助于我们对人类多元性文化的理解和接纳,有助于我们与自身的性文化拉开距离,用新的视角看待原先司空见惯的事情,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新的发现和理解。
LGBT是什么?L就是Lesbian,女同性恋;G是Gay,男同性恋;B是Bisexual,双性恋;T就是Transgender,跨性别。这四个词的首字母连在一起,就是LGBT。
人类社会是怎样看待同性恋的?是如何对待同性恋的?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最早在西方,在基督教的教义里,认为同性恋是犯罪。到目前为止,有极少数反对同性恋的人仍旧引证宗教教义,将同性恋视为犯罪。在同性恋解放运动以后,同性恋经历了一个非罪化的过程,他们不再是宗教定义上的罪人,同性恋的性行为也不再被视为犯罪,那些规定同性恋非法的国家全都经历了同性恋合法化的法律改变。这是变化的第一阶段。
变化的第二阶段是同性恋非病理化的过程。什么叫病理化?在19世纪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同性恋不是犯罪,但它是疾病,是一种精神障碍、心理障碍,这就是对同性恋这种特殊性取向的病理化解释。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历了性革命和同性恋解放运动,于是同性恋就非病理化了,例如美国在1973年就把同性恋从精神病手册里删掉了,而长期以来,同性恋会被诊断为一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中国也在2001年把同性恋从精神病手册里去掉了。
变化的第三阶段就是非道德化。有人认为,同性恋虽然不是罪,不是病,但属于道德问题。由于这些人滥交、多性伴,所以他们是坏人。性革命和同性恋解放运动之后,同性恋又经历了一个非道德化的过程。目前的社会共识是:同性恋只是少数人与众不同的性倾向,原因不明,它的成因可能有先天因素,也可能有后天因素,但是与道德没有什么关系。
LGBT里的T,跨性别,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易装,另一种是易性。易装者喜欢穿另一个性别的衣服,易性者想要变性,他不喜欢自己这套器官。男的要去变成女性的器官,把男性生殖器全部弄掉,去造人工阴道;女的要去做男性的器官。从医学上看,男变女手术是比较容易的,女变男手术难度较大,还不是很成熟。
图灵是计算机之父,他发明的解密码技术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提前两年结束,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尽管他对人类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但是就因为他是同性恋,是违反当时英国的法律的,他就被视为了刑事犯罪。法庭让他做选择,要么化学阉割,要么去坐牢,他选择了化学阉割。化学阉割产生的副作用使他陷入极度的抑郁,最后他就自杀了。他自杀的时候,桌上留了一个咬了一口的苹果,为了纪念这位计算机之父,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就把企业logo做成了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很多人都听到过这个故事。
我们看到,很多国家越来越多地出台了照顾、尊重LGBT人群的行政规定,比如说美国有一些州规定,在公立幼儿园和中小学,跨性别的学生可以使用异性的卫生间;判定男生女生的唯一的标准是自我认定,就是由学生自己来定义自己的性别。还有的州规定,男生可以穿裙子进校园。
我说的虐恋则属于一种特殊的性取向,英文叫作Sadomasochism,简称SM。
它为什么被称为SM?18世纪法国有一位萨德侯爵,他专门写虐恋小说,其中充满了性虐待的描写。S就是他的名字的首字母,代表施虐。另外有一位奥地利的小说家叫马索克,他是专门写受虐小说的,最著名的作品是《穿貂皮衣的维纳斯》,写的是一个受虐狂男人的故事。M就取自马索克这个名字的首字母,代表受虐。还有一种称谓是BDSM。增加的两个字母B和D是什么意思?B是Bondage,就是捆绑的意思;D是Discipline,就是惩罚鞭打的意思。虐恋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捆绑和鞭打,所以虐恋又称BDSM。
虐恋群体非常活跃,虐恋现象也非常有趣。福柯本人是虐恋爱好者,对虐恋有很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见解。他提出的“快感的非性化”理论就是从虐恋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认为,虐恋将性快感与生殖器官分离开来。在虐恋活动中,有时性快感可以完全脱离生殖器官来获得。福柯说:“它的另一个观念是把身体的所有部分都变成性的工具。”他由此提出了“快感的非性化”这一新概念。
虐恋不仅是少数人的特殊性取向,通过虐恋,人们还开发自己的身心领域,创造出新的快感形式,而不是将对性快感的追求停留在生殖器官这么狭窄的层面。
此外,虐恋提醒我们,人性中非理性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很多现象无法用理性去解释,比如艺术想象力和人对美的感知。福柯的另一句名言是:虐恋造成了西方想象力的一种最伟大的转变,是一种向谵妄的非理性状态的转变。
很多英文的研究专著里有这样的术语:sexual preference、sexual orientation,是性偏好、性取向之意。书中会列举很多性癖好,什么恋足、露阴、观淫、恋童、恋残疾,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性癖好究竟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它是极少数人与众不同的性唤起机制。换句话说,他非得有这个东西在场才能性唤起。
艾滋病的传播在中国有一个过程,它来得还算比较晚的。1987年4月5日,中国发现了第一个因艾滋病死亡的病例。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艾滋病感染人数增加到两位数;到1990年增加到三位数;到1993年的时候是1159人;到1998年,检出11170人,感染人数估计约30万人,因为检出的人远远少于实际上感染的人;2000年,检出20711人,感染估计约60万人;2008年,检出26万人,感染估计约70万人;2013年,检出43万人;2018年,检出82万人。
首先我们定义一下什么是“理想的婚姻”。在我看来,理想的婚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是相对低层次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两个人要能够“吃到一块儿,睡到一块儿,玩到一块儿”。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理想的婚姻关系里,两个人在最基本的人性欲望上应该是能够契合的。
高层次的理想婚姻可以概括为三个要素。
- 男女双方应该各自有独立的事业。比如钱锺书和杨绛,一个人研究学问,一个人研究翻译,两个人都有自己所钟爱的独立的事业,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立而完整的,然后他们又结合在一起,这要比传统上“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关系好得多。
- 夫妻俩都应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尤其是女性,你不能够把你的身家性命全都寄托在男人身上。
- 在理想的婚姻中,夫妻的人格应当是平等的,不能无论大事小情都以男人为主女人为辅,或者女人决定男人服从,无论男尊女卑还是女尊男卑都不是人格平等,不是理想的夫妻关系。
先来说说婚后的感情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我看来,婚后两个人的感情应当不仅仅是爱情,更是友情和亲情,是三种情感混合的模式。亲情很好理解,就是在所有柴米油盐的问题上,两个人能够互相照顾、体贴。更高层次就是两个人之间最好建立一种友情式的关系,有一种像朋友的精神交流。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世界、对待各种事情的看法,你们能无话不谈,畅所欲言。
所谓门和户,实际上就是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人们在择偶的时候,总是会去找同一阶层的人。比如说在朋友圈里,在同一阶层的人里,比较容易找到合适的伴侣,原因在于处于同一阶层的人,三观容易比较接近,审美标准、生活习惯都比较接近,所以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我想在最后给大家提这样两个建议:第一,如果你很想结婚,那就不一定非要等到爱情不可,跟一个仅仅是肉体上的朋友或者仅仅是精神上的朋友结婚也无不可;第二,如果你并不是很想结婚,而且一定要等待爱情,那你内心要足够强大,要做好终身独身的准备,因为爱情发生的概率并不太高。
应该怎样做才能像福柯一样一直保持关系的新鲜感?我给大家提三个比较实用的建议。
- 两个人要做共同感兴趣的事情。比如一起旅游,一起参加某种体育运动,打球、游泳之类的。另外,可以一起看书、看电影,那就更好,是更加丰富有趣的精神活动。
- 夫妻的性活动要增加一点儿情趣。比如说到情趣用品店买点儿玩具来助兴。
- 生个孩子。你们可能会想,大家不都生儿育女吗,这怎么能保持激情呢?但这是我这些年才悟到的。生了孩子以后,两个人共同关注你们爱情的结晶,这个小孩会在你们中间建立一种连接,你看看他长的这点像你那点像他,好可爱的,尤其小孩在七八岁以前是非常非常可爱的,他会增进你们俩的感情,也增加你们生活的繁忙度,你也许就顾不上厌倦了,你把所有的精力用上都不够。你们要一起解决生活里的新问题,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东西是新鲜的、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