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凯文·凯利
出版社: 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阐述12种必然的科技力量,预测未来20-30年的必然趋势,早阅读一天,就让你在互联网时代先行一步!
原作名: The Inevitable: Understanding the 12 Technological Forces That Will Shape Our Future
译者: 周峰 / 董理 / 金阳
出版年: 2016-1-1
页数: 356
定价: 58
装帧: 平装
丛书: KK三部曲
ISBN: 9787121272394
持续不断的升级对科技系统来说至关重要,重要到这已经成为主流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和部分软件应用中的自动功能。而在这背后,机器也将会更新自己,随时间慢慢改变自己的功能。这一切循序渐进,所以我们不会注意到它们正在“形成”。
反乌托邦和乌托邦都不是我们的归宿;我们的归宿会是“进托邦”(protobia)。更准确地说,我们已经到达了进托邦。
进托邦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变化的状态,是一种进程。在进托邦的模式里,事物今天比昨天更好,虽然变好的程度可能只是那么一点点。它是一种渐进式的改进,也是一种温柔的进步。进托邦中的“进”(pro-)来自于“进程”(process)和“进步”(progress)。这种微小的进步既不引人瞩目,也不鼓舞人心,极易被我们忽略,因为进托邦在产生新利益的同时,也在制造几乎同样多的新麻烦。
进托邦很难被人察觉的原因,在于它是一种“形成”。它是一种变化方式不断变化的进程。进托邦本身就在变化成别的东西。
现实世界遵循补偿的法则,哪怕在强大心智的世界中也是如此。一种心智并不能把所有工作都完成得很好。一类特定的心智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更为出色,在其他方面就会有所欠缺。
一些新的心智包括:
- 一种心智与人类的心智相像,只是反应更快(我们最容易想到的人工智能)。
- 一种心智主要基于大容量存贮和记忆,有些愚钝但是信息面广博。
- 一种全球化超级心智,由数百万做着单调工作的智能体组成。
- 一种蜂巢型心智,由许多十分聪明的心智组成,但是自己却意识不到。
- 一种博格型(borg)的心智,组成它的许多聪明心智意识到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
- 一种心智被专门训练用来加强指定的人类个体,但是对其他人完全无效。
- 一种心智能够设想但不能制造比自身更强大的心智。
- 一种心智能够制造比自身更强大的心智,由于自我意识不足,无法设想自己制造的心智。
- 一种心智能够制造比自身更强大的心智。
- 一种心智能够创造比自身更强大的心智,而被创造出的心智能继续这么做。
- 一种心智拥有自身源代码的访问通道,因此可以修改自己的进程。
- 一种心智逻辑能力超强并且没有情感。
- 一种心智能解决普遍问题,但没有自我意识。
- 一种心智具有自我意识,但不能解决普遍问题。
- 一种心智成长期很长,并且在它成熟前需要一个保护者。
- 一种很缓慢的心智,覆盖了很长的物理距离,因而在快速的心智看来,它是“隐形的”。
- 一种心智能够多次克隆自己。
- 一种心智能够克隆自己,并且与克隆体组成一个整体。
- 一种心智能从一个平台迁移到另一个平台从而保持永生。
- 一种快速、动态的心智,能够改变自己的认知进程。
- 一种纳米级的心智,它是所有可能的超级心智中(尺寸和能耗数据)最小的。
- 一种心智专门提出设想并做预测。
- 一种心智从不抹去或忘记任何事情,包括错误或虚假的信息。
- 一种半机器半动物的共生心智。
- 一种半人半机器的赛博格心智。
- 一种使用量子计算的心智,我们无法理解它的逻辑。
我们正在进入计算时代的第三个阶段:流(theFlows)。
计算时代的第一阶段,借鉴自工业时代。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注:加拿大著名哲学家及教育家,是现代传播理论的奠基者。——译者注)所观察到的:新媒介最初的形态,是模仿它所取代的媒介。第一批商用计算机从办公室里借鉴了大量的比喻:我们的屏幕上有“桌面”和“文件夹”,还有“文件”;它们层级分明,秩序井然,和计算机将要颠覆掉的工业时代颇为相似。
第二阶段的数字时代抛弃掉了从办公室借鉴来的比喻,引入了网络组织原则。基本单位不再是文件,而是“页面”。页面并未被组织在文件夹里,而是分布在连接起来的网络当中。网络本身则是超链接联系起来的数十亿个页面,包罗万象,既储存信息,又传递知识。可以浏览任何页面的统一窗口“浏览器”,取代了桌面界面。这种连接起来的网络,结构是平的。
现在,我们正在进入计算的第三个时期。页面和浏览器远不如从前重要。今天,最基本的单位是“流”(flows)和“信息流”(streams)。我们持续不断地监视推特和脸谱网上的信息流。
我把这些特性称为“原生性”(generative)。原生价值必须是在交易时产生的特性或品质。人们无法复制、克隆、存储具有原生性的事物,也无法仿制和伪造原生性。
以下是8种“比免费更好”的原生性特征:
- 即时性(Immediacy)
- 个性化(Personalization)
- 解释性(Interpretation)
- 可靠性(Authenticity)
- 获取权(Accessibility)
- 实体化(Embodiment)
- 可赞助(patronage)
- 可寻性(Discoverability)
以下就是流动的4个阶段:
固定、罕见。最开始的情况,是耗费了大量专业经验创造出来的宝贵产品。这些产品,每一个都如同艺术品一般,完成度高,盈盈独立,通常以高质量产品的形式出售,如此才能补偿创造者付出的艰辛。
免费、无所不在。最早的破坏来自于对第一阶段产品的杂乱复制,其量级之大,使得产品变成了日用品。廉价、完美的复制品近乎免费,哪里有需求,就会在哪里开枝散叶。复制品的过度散播会破坏掉既有的经济。
流动、分享。第二阶段的破坏是对产品的解构,产品拆散后的每一个原件,都会流动寻找新的用途,并和新的产品绑定在一起。第一阶段的产品现在成为了服务信息流。它分享自云端,变成了财富和创新的平台。
开放、变化。前两个阶段引发了第三阶段的解构。强大的服务信息流和既有的“原材料”顺手把成本降低到了一点点,使得业余者只需要很少的专业技能就能创造出新产品和全新品类的产品。创造的地位发生了转变,受众因而成为了艺术家。输出、选择和质量都会突飞猛进。
书的含义会更多地向“订购”倾斜,而非纸张或者文本(注:此处的“书”和“订购”对应的原文都是book,该词为多义词,名词含义是书,动词含义为订购。——译者注)。书是一种变化,是思考、写作、研究、编辑、改变、分享、社交、知化、组合、营销、进一步分享、屏读等动作的持续流动。而这种流动产生出来的书籍,又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书籍,特别是电子书,会成为“订购”流程的副产品。屏幕上显示出的书籍,变成由订制字词和想法产生出的关系网络。它能将读者、作者、角色、想法、事实、概念和故事连接起来。而这些关系经由屏读的新方式,不断地扩大、加强、拓宽、加速、改变、重新定义。
这种从“拥有你所购买的”到“使用你所订阅的”的转变推翻了一些传统。所有权是随意的、不稳定的。如果有更好的东西出现,那就抓住新的丢掉旧的。而另一方面,订阅则提供了一个有关更新、发布和版本的永不停歇的服务流程,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保持永久的联系。服务并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种不间断的关系。
第一个转变成“服务化”的独立产品是软件。今天,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service,SAS)而非产品的理念,已经变成几乎所有软件的默认模式。作为软件即服务的一个例子,Adobe不再将其Photoshop等相关设计工具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无论是老版本还是7.0版本,又或者是其他什么版本。取而代之的是,你可以订阅Photoshop、InDesign、Premier或者Adobe一整套的软件服务,以及后续一系列的更新。在你注册成为软件用户后,只要按月支付订阅服务费用,你的电脑就可以始终运行最新版本。这一新的模式使得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定位软件的使用,有选择地长期使用某些功能。
电视、手机和软件以服务形式发展产业还只是开始。在最近几年,我们将旅店做成了服务(Airbnb公司),将工具做成了服务(Techshop公司(注:会员制连锁工具店,缴纳会员费后,会员可以免费使用各种制作工具和设备。——译者注)),将衣服也做成了服务(StitchFix公司,Bombfell公司(注:均为会员制电商,用户提交身高、体重、肤色、风格等信息后,按月缴纳会费后会定期收到由商家根据用户信息推荐的衣服。——译者注))。在前方不远还有数百家新兴创业公司,它们在尝试如何将食物做成服务(FoodasService,FAS)。每个公司都用其自己的方式来给你一份食物订阅服务,而非购买。
还有其他可能的新兴服务领域,如:
- 玩具服务
- 衣服服务
- 家具服务
- 健康服务收容服务
- 度假服务
- 学校服务
在未来的30年里,减物质化、去中心化、即时性、平台协同和云端的发展将继续强势发展。只要科技进步使得通信成本、计算成本继续下降,这些趋势都是必然。
“在每个成功的无政府体系中总会存在一个长老会组织。”
进行更多的过滤是必然的,因为我们在不停地制造新东西。而在我们将要制造的新东西中,首要的一点就是创造新的方式来过滤信息和个性化定制,以突显我们之间的差异。
重混——对已有事物的重新排列和再利用,对传统的财产观念和所有权概念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如果一段旋律是你的财产,就像你的房子一样,那么未经授权或支付相应报酬的话,我对于它的使用权就会受到极大限制。但是正如前面章节说明的,数字比特媒介最显而易见的特点就在于不可触摸以及非竞争性。比特的特点更类似于观点,而非不动产。
全球经济都在远离物质世界,向非实体的比特世界靠拢。同时,它也在远离所有权,向使用权靠拢;也在远离复制价值,向网络价值靠拢;同时奔向一个必定会到来的世界,那里持续不断发生着日益增多的重混。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将继续拓展更多可以与之互动的事物。拓展将遵循三个方向推进。
- 我们会继续给自己制造的事物添加新的传感器和感官功能。当然,每样事物都将获得视力(视觉功能几乎是免费的)、听力,以及GPS定位能力,但我们可以一步步地添加一些新能力,比如感温探测、分子敏感性(可称为嗅觉),以及一些超人才有的能力,比如X光透视,含氧量探测,或者癌症检测。
- 互动发生的区域将会继续向我们靠近。相比手表和手机而言,技术将会离我们更近。互动过程会变得更为亲密,一直发生着,并且无处不在。
- 最大程度的互动会要求我们跳入到技术本身。这也正是虚拟现实技术允许我们实现的。计算成分离我们是那么近,以至于我们已经身处其中。在一个技术塑造的世界中,我们和他人之间的互动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开展的(虚拟现实),与物质世界的互动(增强现实)同样如此。技术成为我们的第二层皮肤。
定义“生活流”的架构:
“生活流”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文档“流“,相当于你的电子化生活日记。你建立和收到的所有文档都会被储存在你的“生活流”中。“流”的底端是过去的信息(从你的电子出生证明开始)。远离底端,也就是向现在的方向移动,“流”更多地包含最近的文档,比如图片、通信、账单、电影、语音信息、软件等。从现在向未来的方向移动,“流”包含着你将来需要的文档:提醒、日历项目、待办事项。想象一下,有一本日志会自动翻页,能追踪你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你可以坐等新文档的到来,它们会落在“流”的前端位置。向下移动指针浏览你的“流”,或点一下屏幕上的文档,弹出的页面包含文档的内容。你可以往回查看或看一看未来一周甚至十年应该做什么。你的整个计算机网络人生会呈现你的面前。
能够生成答案的技术将继续得到重视,以至于答案会变得即时、可靠、无所不在,并且几乎免费。但是能够帮助我们生成问题的技术将获得更多青睐。引擎生成了不安于现状的人类能够探索的新领域、新产业、新品牌、新可能性以及“新大陆”,与此相随,提问机器将会适时出现。
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