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67 lines (192 loc) · 22.7 KB

05.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67 lines (192 loc) · 22.7 KB

Part 5: 精力管理篇

在家工作时,许多朋友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 Burnout 问题。

原先以为换到家里,省掉了通勤时间。又可以自己调配在自己最高生产力的时间工作,且又是熟悉的环境,应该会更高效。

不料,许多人纷纷抱怨,在家上班是它们人生最梦魇的一段上班经历。好似永远不会下班一般。

不仅没有更加省力。许多人抱怨,上班时间更是长了一倍。

更可怕的是周遭实在太多干扰了。家人、小孩、床与电动的诱惑。

Tips 1: 切开工作区

是的。在家工作,第一件事就是要切开工作区。在家也有上/下班的感觉。

我今年回台湾以后,忘了多年以前的工作教训,把自己「卧房」里面的书桌装修的豪华无比。结果反而让生产力下降。

这一区是书房、卧房、休息区三合一。

在这一区工作时,我常常觉得自己体力不太行。好像没做什么事,就 burnout。而且,一觉得工作枯燥就跑去打电动。整天搞得没日没夜。日子过得很快,但总体工作输出却大输以往。

后来,因为家里冷气坏掉,但是天气又变热。我就暂时搬去旅馆办公等冷气装好。神奇的是,我在旅馆这一周,生产力竟然回来了。我租的旅馆与一般房间不太一样。是有明确的卧房与办公区的。

我立刻明白是上下班边界的问题。

我以前也有阵子睡在公司里。公司里啥都有、有饭有电动。但我仍然效率极高。原因不在于我不受办公地影响。在公司,我还是有明确的卧房区与办公区的。

于是我从旅馆再度搬回家以后,立马就在家里找了个块地。把我办公的设备直接独立搬出来。果然,我办公的效率马上就得到飞速的提升。生产力喷发。

Tips 2: 使用闹钟将自己拉回现实

在家上班,还会面临一种挑战。就是忘记时间+忘记进度。

以往我们在办公室时,比较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办公室人走来走去,当人潮涌动时,你大概就知道现在要吃饭还是休息了。办公室窗外的阳光,也会让你知道现在大概几点钟了。

正常来说,你比较不太可能出现那种「上网不小心被有趣的事物钩住」,结果「不小心一直看一直看」,「一回神已经要下班了但什么事」都还没做的程度。

这件事不太可能发生在办公室期间,但是比较容易发生在在家上班的时候。一回神都晚上六点了但啥事都没做。

那么要怎么解决呢?

我过往的方法,是会设三个「吃饭钟」,分别是:

  • 11:30
  • 16:00
  • 20:00

因为程式设计师是一个高度需要专注的行业。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停下来,是因为 bug 正解到一半,要是一打断就得重头再来。所以一但开始就不可能轻易停手。但是,我发现有时候这样却会陷入死胡同。

有时候拼命解,解不下来,不是因为运气不好。而是因为接近吃饭时间,我已经低血糖了自己却不知道。于是老是原地打转。于是,我后来就会设立一个吃饭钟,提醒自己要停下来。

后来意外发现这个「吃饭钟」有更好的用途。

这几个闹钟不但可以把我从写代码里面拉出来,也可以帮我从「不小心被有趣事物」钩住。

如果我被有趣的事情缠住了。

  • 11:30 的闹钟响了。我可以即时回神赶紧准备 13:00 的会议材料。还有足够时间
  • 16:00 的闹钟响了。我可以即时回神,离下午 19:00 下班还有 3 个小时,我能把进度赶回来
  • 20:00 的闹钟响了。我可以先去洗个澡,先去精神充电。准备 22:00 我想要深入研究的材料。

这几个打断钟,有助于把我从漫无边际的时间黑洞,拉回正轨。

Tips 3: 在家工作,不是自由放风

初转成远程工作模式的工作者。最大的坑,就是容易将在家上班日这件事,视为额外的一天「自由放风日」。

有些企业并非全然远程工作。而是采取四日上班,一天远程。而这一天远程是让小组自己选的。

于是许多小组都会选择「周五在家上班」。

关于这件事,我朋友就请教我,该将「在家上班日」设定在哪一日,对小组效率最好呢?

我说这没什么好选择的。其实大家只能选择周三而已,周三是最好的选择。而周五是最差的选择。选周五的小组大半会后悔。

他一大惊,问我为什么。(它们小组刚选择周五而已)

其实这是人性选择。许多工作者,会下意识选择周五,是因为周五与周末日连在一起,大家想这对安排自己行程最为灵活。

而且大家都会这样想。我可以选择周五周六放假。然后周日再把周五的活干活。或者选周五放假、周六干活、周日放假。

但,想是这样想。实际却不是这样干。真到了开始实行的时候,绝对都是三天都拿去放假了。

如果小组将在家上班日设定到周五,那么几周后,大家一定会后悔(我遇过好几个团队都掉过这种坑)。想要停止在家上班,或改到周三去。因为将在家上班日放在周五。过两三周后,大家都觉得工作效率严重下降:「工作日整整少一天」,什么事都干不完,还要在四天里面疯狂赶进度。

你也许会反驳。不可能大家都这样管不住自己吧。我们之前国定假日三天连假时,我们周五虽然放假,周六还是会忍不住无聊,自发做公司的事阿。

是阿。那是几个月才一次的三天连假吧。如果每一周都是三天连假的话呢?你控制的住吗?

我知道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这种假设。所以一定要踢到铁板才会知道我说的是什么状况。

我来帮大家 run 一下,设定周一到周五可能会出现的情形吧。

  • 周一:no way。许多厂商都是周一打进来需要联络。疯狂忙得要死,一定要进办公室。
  • 周二:有点危险。周一才刚开完会决定我们要做什么,周二刚要启动又沈下去了。
  • 周四:有点危险。周四在家上班,周五又来办公室。好像多此一举。
  • 周五:一定会被大家拿去放连假。
  • 周三:刚刚好。两天上班,一天在家专心处理需要花时间处理的公事,两天上班,两天放假。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只有礼拜三是好选择而已。就算是完全反过来的团队(四天 Remote,一天办公室)的团队,选的也往往是周三。

一般工作者可能会以为在家上班日是「弹性自由运用」的。其实恰恰相反,所谓在家上班日,最好的用途其实是用来处理需要「大块完整时间」的公务(比如说全新创作、专注研究),或者是集中处理极度消耗时间的公务(集中跟外部厂商开会、签约、谈判)。

所以这一天是拿来多塞大型笨重任务,减轻其他工作日压力的。而非是拿来当作假性假期挥霍日(上街买菜、去银行办事)的。

工作者真的要非常小心,才不会掉入这样的陷阱。

Tips 4: 找出自己的黄金时间

有读者可能会好奇。我是怎么管理我的工作时间的。感觉一天到晚都感觉我人在线上,好像都不用睡觉一样。

而且平平是 24 小时,为什么就产出来说,还是别人的好几倍。

事实上,我还是睡觉的。只是我作息与其他人不太一样。我的休息方式是属于间歇式睡眠。

从这张图上,你可以看到我起居的时间跟正常人是不太一样的。

我在

  • 07:00-09:00
  • 14:00-16:00
  • 22:00-02:00

最有生产力。

而我跟公司同事与厂商与外部厂商开会的时间。

大多是集中在两个时段:

  • 11:00 - 11:30 (小组 standup)
  • 13:00 - 14:00 (员工大会或者室外部厂商)

而我最没有生产力的时间是

  • 16:00-17:00
  • 18:00-21:00

每到下午 16:00 我就坐不太住。会开始在公司走来走去逛来逛去,骚扰同事看进度 XDD 然后 18:00-21:00 的时候,我基本上在看剧。22:00 又回去电脑前工作。

如此混乱自由的时间表,就是我生产力的秘密。

但各位读者一定会觉得,我是因为为老板,时间才能这么自由吧。

不是的,我同事也是相同自由。基本上我们只有强制规定 Standup 时间你得出现而已。其他时间我们根本不想管你在干嘛。想睡就睡,想吃就吃。自己安排时间。

其实这也还是与上一条的原则一样。每个人的每一块时间价值不是相等生产力的。所以你应该去找出你什么时候高产,什么时候应该去开会。

举个例子来说,你知道你什么时间去工作,工作成果能够 X3,什么时候不适合工作,勉强工作只有 0.5。你就应该把黄金工作时间都排在 X3 那一区。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尊重每个人的时间。工作还是

  • 得准时在换守时间交。不能造成其他人严重返工
  • 可以 AFK(away from keyboard),但是要知道怎么联系、怎么换手

自己设定期望

在家工作与在办公室上班,我认为最大的一点不同。在于主控权。

在办公室上班时,除非你有高超的工作技巧,或者是你的职位特殊。多半时候,几乎大多数工作者属于被动模式。也就是你的一天行程是被其他人设定的。比如有人会指派你工作、请你帮忙接手一些事、你需要等待上家给你半完成品以进行下一行程的加工。

但是在家上班的好处,我认为最大的好处,是你可以掌握「你今天的大目标与进度」。(且,在远程工作时,你也必须这么做,否而会累死)

多数人切换到远程工作模式会容易 burnout 的原因,多半在于还处于被动模式,于是他得花上很多精力去 check 人家还需要我干什么。

花在催别人做好没,花在等别人给我稿件,花在跟别人沟通。

相反的,如果你身在远程模式,应该反过来用使用主动模式。

也就是今天的一开始,不是 check mail,而是要先对自己设定一个大目标。然后再将可能挡住自己的任务一早就拆出去给别人。然后再检查别人需要你配合什么。

如此一来,你就可以控制整天的节奏,而非被无休止的打断所耗干精力。

精力管理是远程工作最重要的环节

精力管理可以说是远程工作,最重要的环节。要是不懂得管理在加工作的精力管理、交流沟通上节奏。在家工作到过劳死可能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所以我这本书里面,丝毫没有提远程工作可以更轻松这一件事。

当然,在家工作意味著你可以节约居住成本、交通成本、能更以自己舒服的配置与香对无人干扰的时间进行工作。

但而非指「多一点时间」可以挥霍,每个人都只有 24 小时,并不是实行远程工作,每周就能让大家多出几个小时挥霍。

这也是我希望各位在实行远程工作时,特别注意的一点。

附录: 为自己客制生产力配置

1. 不要在咖啡店办公

有些朋友会问。家里工作区不大,且干扰太大。建议去咖啡厅上班吗?

这个问题分两个解法。

如果你是只有在家工作一天的半远程族,我建议在家工作这一天,你干脆就排满开会行程。占满自己时间就行。也不用考虑什么工作区不工作区。没太大意义。

如果你是整天在家工作的全远程族。我认真建议,要马你去商务中心租一张桌子,要马认真的在家隔出一小区座位。自己手动装修成办公区的样子。

而且要符合

  • 能够见到太阳框
  • 踏进此区有明确的工作感
  • 禁止任何游乐器材
  • 禁止任何食物

的原则。

我知道很多远程族,为了节省预算。所以选择在咖啡厅办公。原因有几个:

  1. 在咖啡厅莫名其妙的比在家上班有生产力
  2. 在咖啡厅有吃的、能上网。成本还低廉。(一天只要 cost 300-500 台币而已)

我十分不建议。

因为在咖啡厅上班生产力比较高又省钱,其实只是一个错觉而已。

  1. 咖啡厅比家里上班有生产力的原因。在于咖啡厅切开了上班与下班的场域界线而已。
  2. 咖啡厅的配置,是设计提升翻桌率用(希望当天更多来客)的,不是给你办公用的。

我时常想不明白,咖啡厅的椅子这么难坐,桌面这么小,到底有什么生产力。特别是咖啡厅其实也不希望你这么做。如果大量人跑去咖啡厅办公。那这间咖啡厅生意也会挺危险的。

我以前办技术社群聚会时,我们发现欢迎我们办聚会的咖啡厅,往往过不了半年,就会倒闭。刚开始我们以为是我们倒楣。后来才发现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这些咖啡厅,本身生意就不怎么好,原本咖啡厅是求翻桌率的,不希望客人占位。但是因为它们实在生意太不好,于是我们周聚会反而成了它们的大收入来源。

当然,也因为它们生意不好。于是它们才会欢迎我们去办聚会。如果热门咖啡店,我们根本不可能包下来办聚会。

总之,咖啡厅是别人营生的工具,咖啡厅的桌子也不是设计来办公,而是设计来提升咖啡厅周转率用的。我建议,如果你要正经干事。还是去商务中心租一张桌子,比较合适。

再来,如果你一天到晚在咖啡厅工作,其实花的钱也未必比租一张桌子省钱。我建议还是老老实实的去租一个独立的办公空间办公。

更何况,咖啡厅也不是什么「网路安全」的场所。如果你从事的工作有一定敏感性。在外工作上网 1) 很有可能笔电被偷 2) 不安全的网路,容易不小心泄漏一些敏感资料。

实在真不是什么好选项。

2. 申请一些经费,好好的装修自己办公区

有些朋友。觉得去租一块办公区,预算上不太过得去。我建议可以跟老板谈谈。

主要是如果你是「全远程工作模式」的话。本来办公室费用对老板来说就是一份可以省下的开支。每个工位原本就对雇主有一定的成本在那里。

你可以跟老板谈谈远程工位补助的事情。(老板不一定会答应。有一些远程职位本身薪资就高,就含了这些补贴。总之可以谈看看。只要老板认为投资在员工身上值得,多半会答应)

另外,除了独立工位外。我也建议好好投资一下自己的工作区设置。

这里展示一下我平日的工作设置:

这是专为我的工作(程序员、作家)与生产力所优化的特殊配置,值的注意有几个地方:

1. 大桌子

在程序员界有一个都市传说。生产力高低取决于桌子大小(纸质笔记本大小)。所以在我们公司。每个程序员都有非常大的桌子。

桌子大的好处。在于带来的办公宽阔感。潜意识不需要对桌子上的东西闪来闪去。因此能心无旁骛的专心在编程上。

另外一个附带的好处,就是可以堆放研究资料。我们在编程时总要翻很多书,甚至画很多原形稿与架构图。160cm 的桌子可以让程序员堆的到处都是但是却丝毫不觉拥挤。

2. 双萤幕

我惯常的配置是 27" 萤幕 + 34" 萤幕各一支

34" 萤幕是我编程主萤幕。34" 萤幕是我试过办工作好的 Size。

34" 如果要划分工作区的话,可以大致上切分为三块。萤幕大跟大桌子的好处是一样的。程序员工作时,无非就是编辑器、命令列、浏览器三个窗切来区去。那么一块 34" 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减少切换萤幕时的切换与挫折感。

(P.S. 我试过42寸的萤幕。效率没有提高。反而下降。原因是42"的电竞萤幕,长度实在太长了。我脖子反而很酸)

另外一块 27" 的萤幕(选项)。

我是来放一些独立视窗。比如说不想不小心被切掉的浏览器视窗、跑在背景的命令列视窗。公司的 Slack 对话窗等等。

大萤幕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配置。我过去若在日本或美国出差。要是我会在同一个地方呆上 5 天。在出发之前,我一定会上 Amazon 订一块 27" 的便宜萤幕到旅馆。

一块便宜的 27" 萤幕大概是 170 USD 上下。摊到 5 天,一天约是 35 USD 左右。

看似出差多买一块屏幕然后不带走很浪费。

然而,试想哪一个旅馆会愿意让你多付 35 USD,就多给你一块办公用电脑屏幕。

但是一块 27" 的显示屏。在出差时所带来的生产力却不言而喻。

3. Aeron 椅子

我是 2008 年就成为 Herman Miller 这张 Aeron 椅子的爱用者。

这张 Aeron 椅子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当你第一次坐这张椅子时,你并不会觉得这张椅子有什么特别的。

但是。当你坐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再换坐其他椅子时,你会觉得其他椅子简直是垃圾。在上面根本坐不住。

是的,这张椅子就是这么神奇。

坐在这上面根本不会累。我当初买了第一张 Aeron 时,原本觉得这张椅子贵到让我心疼。结果我几个月以后就买第二张椅子了。公司一张家里一张。

后来,我在创办的公司里面,也是让同事一人一张。

原因无他。这一张椅子可以让工作者大幅提高生产力,到完全不会累的境界。

我刚买椅子时,感受到最厉害的威力,就是我可以连坐这张椅子专注写代码连写12个小时(10:00-22:00),完全不会累。(我25岁时)

当然,当时年纪轻也是一个关系。但是,坐公司配发的椅子(一把1500),不用2小时我就腰酸背痛了。坐3-4小时我就觉得今天体力就烧干了。

直到现在(37岁),我仍工作时精力旺盛,也是全仰赖这张椅子。才可以坐在椅子上专注工作非常久,产出高质量的代码与文章

买了这张椅子之后几年。我才体认到为什么硅谷互联网公司,对员工非常好。每人都配发一把这样的高级椅子。

一方面是这张椅子在欧美相对便宜。在欧美 Aeron 一把椅子价格大约是 900 美元。台湾则是 1700美元。

这 900 美元对比每个员工的薪资成本,简直是小的微不足道。用这么低的成本,买回「员工失去的注意力」简直太划算。

让我给你打个算盘。你就知道为什么硅谷都愿意这么大手笔买这张椅子了。

硅谷的相资相对高。假设一个程序员薪水年薪15万美金。一个月的薪水是 12500 美金。所以一天的薪水是 12500 / 22 = 568 美金。假设一个雇员每天上班 8 小时,一个小时薪水是 71 美金。

然而,雇员总会累。如果一个雇员坐到不好的椅子,容易分心,容易累。会去站起来闲晃或去买东西什么的。

如果坐到不好的椅子,平均上班 8 小时,它们专注在工作的小时甚至是 4 小时不到。1个小时甚至是站起来闲晃或去干其他事。

假设一天损失 71 美金。71*22 个工作天就是 1562 美金。

在硅谷,Aeron 这把椅子才卖 900 美金而已。所以给员工买 Aeron 怎么都是一个划算的生意。

当然,你的老板未必会给你买这一张椅子。但是我强烈建议你自己真是可以买这一张。我当时也是因为买了这张「椅子」才得到后面的「幸运」的。

原因是,这并不是一笔消费,而是一笔生产力投资。

我当时在的第一份工作,是半公家单位。薪水 35000。而一年调薪顶多也可能只是1500左右。换了个比较值钱的工作,一口气就有了几年的调薪,对我来说着实不敢想像。

我的一些坏朋友,后来推坑了我买了一张椅子 Aeron。这张椅子当时一张要 42000。就我当时的财力。这是天文数字。但朋友推坑我的理由是 Aeron 是欧美公司效率神器。坐这张椅子之后完全不会累。所以理论上你可以花更多时间写 code 钻研技术。技术提升的越快,你加薪换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

要知道,它们的话挺有道理的。但是我的薪水也是四万多,我实在不想为买椅子吃泡面。所以我是多办了一张额度5万的信用卡,为椅子办分期付款。24期贷款。一个月只要1000多。

果然换了这张椅子我的效率与精神爆增。写代码再也不会累。为了效率更加提高,我甚至还买了第二张椅子。不仅在公司坐 Aeron,在家里也坐 Aeron。想当然尔,我的效率与技术突出。很快的就加薪与升职。

我买 Aeron 的时候,26 岁。到了 2009 年,我的薪水已经 7 万了。三年足足翻了两倍。你想,我每个月只是花了不到2000元,却斩获了未来二十年的红利。(按照第一份工作的加薪逻辑,加薪到七万,我大概需要干20年吧)

早就回本,还多赚了“几十万”。42000 => 70000,一个月是 28000 的差距。一年是 33.6 万收入的差距。

再写下去。这个章节就变成广告书了。(我实在应该向里面提到的厂牌收费)我只是想要强调。很多生产力设备看起来虽然单价高。但是能够提升的个人效率,是远远数倍于他的售价。不需一时执著价格。要想的是能带来的生产力与金钱收益。

(P.S. 有些朋友问 Herman Miller 有其他款椅子。有更贵的与更便宜的。是否可以采购。NO。我都买过试过了。只有 Aeron 有此神效)

4. 好的键盘与滑鼠

我本身用的是 Cherry 的原厂茶轴。这一把键盘大约 4000 台币上下。

刚成为程序员时,我本来是不知道键盘有什么区别的。但是因为我每天敲击键盘的时间太长了,常常有时候一天下来,手敲的发酸。

我的前辈给我推荐了机械轴的键盘(绝大多数一千元的键盘都是薄膜电容)。机械轴的键盘最大的特点在于敲击起来完全不费力。当我用惯机械键盘后,回去用薄膜电容键盘后,我发现我的手指竟然推不动打不动一些薄膜键盘。

可见机械键盘多么的省力。

此外,机械键盘也有分不同轴承。粗分有黑轴、茶轴、青轴(现在可能还有红轴)。不同轴承会有不同的反弹度,适合不同的工作。(黑轴打起来最Q,黑>红>茶>青,越后者越「脆软」)

像我敲代码时,就习惯用茶轴。写作时喜欢用青轴。

这不是程序员有特别追求。实在是这些装备真的不仅可以提升效率,其实还可以保护身体。

像我作为一个职业程序员十几年,却没有产生一次鞘腱炎(多发于使用电脑频率极高的上班族)。都是靠这些设备的保护。

办公室也许用的是公发设备。但是身体是你自己的。也许你可以选择对自己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