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工作时,许多朋友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 Burnout 问题。
原先以为换到家里,省掉了通勤时间。又可以自己调配在自己最高生产力的时间工作,且又是熟悉的环境,应该会更高效。
不料,许多人纷纷抱怨,在家上班是它们人生最梦魇的一段上班经历。好似永远不会下班一般。
不仅没有更加省力。许多人抱怨,上班时间更是长了一倍。
更可怕的是周遭实在太多干扰了。家人、小孩、床与电动的诱惑。
是的。在家工作,第一件事就是要切开工作区。在家也有上/下班的感觉。
我今年回台湾以后,忘了多年以前的工作教训,把自己「卧房」里面的书桌装修的豪华无比。结果反而让生产力下降。
这一区是书房、卧房、休息区三合一。
在这一区工作时,我常常觉得自己体力不太行。好像没做什么事,就 burnout。而且,一觉得工作枯燥就跑去打电动。整天搞得没日没夜。日子过得很快,但总体工作输出却大输以往。
后来,因为家里冷气坏掉,但是天气又变热。我就暂时搬去旅馆办公等冷气装好。神奇的是,我在旅馆这一周,生产力竟然回来了。我租的旅馆与一般房间不太一样。是有明确的卧房与办公区的。
我立刻明白是上下班边界的问题。
我以前也有阵子睡在公司里。公司里啥都有、有饭有电动。但我仍然效率极高。原因不在于我不受办公地影响。在公司,我还是有明确的卧房区与办公区的。
于是我从旅馆再度搬回家以后,立马就在家里找了个块地。把我办公的设备直接独立搬出来。果然,我办公的效率马上就得到飞速的提升。生产力喷发。
在家上班,还会面临一种挑战。就是忘记时间+忘记进度。
以往我们在办公室时,比较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办公室人走来走去,当人潮涌动时,你大概就知道现在要吃饭还是休息了。办公室窗外的阳光,也会让你知道现在大概几点钟了。
正常来说,你比较不太可能出现那种「上网不小心被有趣的事物钩住」,结果「不小心一直看一直看」,「一回神已经要下班了但什么事」都还没做的程度。
这件事不太可能发生在办公室期间,但是比较容易发生在在家上班的时候。一回神都晚上六点了但啥事都没做。
那么要怎么解决呢?
我过往的方法,是会设三个「吃饭钟」,分别是:
- 11:30
- 16:00
- 20:00
因为程式设计师是一个高度需要专注的行业。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停下来,是因为 bug 正解到一半,要是一打断就得重头再来。所以一但开始就不可能轻易停手。但是,我发现有时候这样却会陷入死胡同。
有时候拼命解,解不下来,不是因为运气不好。而是因为接近吃饭时间,我已经低血糖了自己却不知道。于是老是原地打转。于是,我后来就会设立一个吃饭钟,提醒自己要停下来。
后来意外发现这个「吃饭钟」有更好的用途。
这几个闹钟不但可以把我从写代码里面拉出来,也可以帮我从「不小心被有趣事物」钩住。
如果我被有趣的事情缠住了。
- 11:30 的闹钟响了。我可以即时回神赶紧准备 13:00 的会议材料。还有足够时间
- 16:00 的闹钟响了。我可以即时回神,离下午 19:00 下班还有 3 个小时,我能把进度赶回来
- 20:00 的闹钟响了。我可以先去洗个澡,先去精神充电。准备 22:00 我想要深入研究的材料。
这几个打断钟,有助于把我从漫无边际的时间黑洞,拉回正轨。
初转成远程工作模式的工作者。最大的坑,就是容易将在家上班日这件事,视为额外的一天「自由放风日」。
有些企业并非全然远程工作。而是采取四日上班,一天远程。而这一天远程是让小组自己选的。
于是许多小组都会选择「周五在家上班」。
关于这件事,我朋友就请教我,该将「在家上班日」设定在哪一日,对小组效率最好呢?
我说这没什么好选择的。其实大家只能选择周三而已,周三是最好的选择。而周五是最差的选择。选周五的小组大半会后悔。
他一大惊,问我为什么。(它们小组刚选择周五而已)
其实这是人性选择。许多工作者,会下意识选择周五,是因为周五与周末日连在一起,大家想这对安排自己行程最为灵活。
而且大家都会这样想。我可以选择周五周六放假。然后周日再把周五的活干活。或者选周五放假、周六干活、周日放假。
但,想是这样想。实际却不是这样干。真到了开始实行的时候,绝对都是三天都拿去放假了。
如果小组将在家上班日设定到周五,那么几周后,大家一定会后悔(我遇过好几个团队都掉过这种坑)。想要停止在家上班,或改到周三去。因为将在家上班日放在周五。过两三周后,大家都觉得工作效率严重下降:「工作日整整少一天」,什么事都干不完,还要在四天里面疯狂赶进度。
你也许会反驳。不可能大家都这样管不住自己吧。我们之前国定假日三天连假时,我们周五虽然放假,周六还是会忍不住无聊,自发做公司的事阿。
是阿。那是几个月才一次的三天连假吧。如果每一周都是三天连假的话呢?你控制的住吗?
我知道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这种假设。所以一定要踢到铁板才会知道我说的是什么状况。
我来帮大家 run 一下,设定周一到周五可能会出现的情形吧。
- 周一:no way。许多厂商都是周一打进来需要联络。疯狂忙得要死,一定要进办公室。
- 周二:有点危险。周一才刚开完会决定我们要做什么,周二刚要启动又沈下去了。
- 周四:有点危险。周四在家上班,周五又来办公室。好像多此一举。
- 周五:一定会被大家拿去放连假。
- 周三:刚刚好。两天上班,一天在家专心处理需要花时间处理的公事,两天上班,两天放假。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只有礼拜三是好选择而已。就算是完全反过来的团队(四天 Remote,一天办公室)的团队,选的也往往是周三。
一般工作者可能会以为在家上班日是「弹性自由运用」的。其实恰恰相反,所谓在家上班日,最好的用途其实是用来处理需要「大块完整时间」的公务(比如说全新创作、专注研究),或者是集中处理极度消耗时间的公务(集中跟外部厂商开会、签约、谈判)。
所以这一天是拿来多塞大型笨重任务,减轻其他工作日压力的。而非是拿来当作假性假期挥霍日(上街买菜、去银行办事)的。
工作者真的要非常小心,才不会掉入这样的陷阱。
有读者可能会好奇。我是怎么管理我的工作时间的。感觉一天到晚都感觉我人在线上,好像都不用睡觉一样。
而且平平是 24 小时,为什么就产出来说,还是别人的好几倍。
事实上,我还是睡觉的。只是我作息与其他人不太一样。我的休息方式是属于间歇式睡眠。
从这张图上,你可以看到我起居的时间跟正常人是不太一样的。
我在
- 07:00-09:00
- 14:00-16:00
- 22:00-02:00
最有生产力。
而我跟公司同事与厂商与外部厂商开会的时间。
大多是集中在两个时段:
- 11:00 - 11:30 (小组 standup)
- 13:00 - 14:00 (员工大会或者室外部厂商)
而我最没有生产力的时间是
- 16:00-17:00
- 18:00-21:00
每到下午 16:00 我就坐不太住。会开始在公司走来走去逛来逛去,骚扰同事看进度 XDD 然后 18:00-21:00 的时候,我基本上在看剧。22:00 又回去电脑前工作。
如此混乱自由的时间表,就是我生产力的秘密。
但各位读者一定会觉得,我是因为为老板,时间才能这么自由吧。
不是的,我同事也是相同自由。基本上我们只有强制规定 Standup 时间你得出现而已。其他时间我们根本不想管你在干嘛。想睡就睡,想吃就吃。自己安排时间。
其实这也还是与上一条的原则一样。每个人的每一块时间价值不是相等生产力的。所以你应该去找出你什么时候高产,什么时候应该去开会。
举个例子来说,你知道你什么时间去工作,工作成果能够 X3,什么时候不适合工作,勉强工作只有 0.5。你就应该把黄金工作时间都排在 X3 那一区。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尊重每个人的时间。工作还是
- 得准时在换守时间交。不能造成其他人严重返工
- 可以 AFK(away from keyboard),但是要知道怎么联系、怎么换手
在家工作与在办公室上班,我认为最大的一点不同。在于主控权。
在办公室上班时,除非你有高超的工作技巧,或者是你的职位特殊。多半时候,几乎大多数工作者属于被动模式。也就是你的一天行程是被其他人设定的。比如有人会指派你工作、请你帮忙接手一些事、你需要等待上家给你半完成品以进行下一行程的加工。
但是在家上班的好处,我认为最大的好处,是你可以掌握「你今天的大目标与进度」。(且,在远程工作时,你也必须这么做,否而会累死)
多数人切换到远程工作模式会容易 burnout 的原因,多半在于还处于被动模式,于是他得花上很多精力去 check 人家还需要我干什么。
花在催别人做好没,花在等别人给我稿件,花在跟别人沟通。
相反的,如果你身在远程模式,应该反过来用使用主动模式。
也就是今天的一开始,不是 check mail,而是要先对自己设定一个大目标。然后再将可能挡住自己的任务一早就拆出去给别人。然后再检查别人需要你配合什么。
如此一来,你就可以控制整天的节奏,而非被无休止的打断所耗干精力。
精力管理可以说是远程工作,最重要的环节。要是不懂得管理在加工作的精力管理、交流沟通上节奏。在家工作到过劳死可能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所以我这本书里面,丝毫没有提远程工作可以更轻松这一件事。
当然,在家工作意味著你可以节约居住成本、交通成本、能更以自己舒服的配置与香对无人干扰的时间进行工作。
但而非指「多一点时间」可以挥霍,每个人都只有 24 小时,并不是实行远程工作,每周就能让大家多出几个小时挥霍。
这也是我希望各位在实行远程工作时,特别注意的一点。
有些朋友会问。家里工作区不大,且干扰太大。建议去咖啡厅上班吗?
这个问题分两个解法。
如果你是只有在家工作一天的半远程族,我建议在家工作这一天,你干脆就排满开会行程。占满自己时间就行。也不用考虑什么工作区不工作区。没太大意义。
如果你是整天在家工作的全远程族。我认真建议,要马你去商务中心租一张桌子,要马认真的在家隔出一小区座位。自己手动装修成办公区的样子。
而且要符合
- 能够见到太阳框
- 踏进此区有明确的工作感
- 禁止任何游乐器材
- 禁止任何食物
的原则。
我知道很多远程族,为了节省预算。所以选择在咖啡厅办公。原因有几个:
- 在咖啡厅莫名其妙的比在家上班有生产力
- 在咖啡厅有吃的、能上网。成本还低廉。(一天只要 cost 300-500 台币而已)
我十分不建议。
因为在咖啡厅上班生产力比较高又省钱,其实只是一个错觉而已。
- 咖啡厅比家里上班有生产力的原因。在于咖啡厅切开了上班与下班的场域界线而已。
- 咖啡厅的配置,是设计提升翻桌率用(希望当天更多来客)的,不是给你办公用的。
我时常想不明白,咖啡厅的椅子这么难坐,桌面这么小,到底有什么生产力。特别是咖啡厅其实也不希望你这么做。如果大量人跑去咖啡厅办公。那这间咖啡厅生意也会挺危险的。
我以前办技术社群聚会时,我们发现欢迎我们办聚会的咖啡厅,往往过不了半年,就会倒闭。刚开始我们以为是我们倒楣。后来才发现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这些咖啡厅,本身生意就不怎么好,原本咖啡厅是求翻桌率的,不希望客人占位。但是因为它们实在生意太不好,于是我们周聚会反而成了它们的大收入来源。
当然,也因为它们生意不好。于是它们才会欢迎我们去办聚会。如果热门咖啡店,我们根本不可能包下来办聚会。
总之,咖啡厅是别人营生的工具,咖啡厅的桌子也不是设计来办公,而是设计来提升咖啡厅周转率用的。我建议,如果你要正经干事。还是去商务中心租一张桌子,比较合适。
再来,如果你一天到晚在咖啡厅工作,其实花的钱也未必比租一张桌子省钱。我建议还是老老实实的去租一个独立的办公空间办公。
更何况,咖啡厅也不是什么「网路安全」的场所。如果你从事的工作有一定敏感性。在外工作上网 1) 很有可能笔电被偷 2) 不安全的网路,容易不小心泄漏一些敏感资料。
实在真不是什么好选项。
有些朋友。觉得去租一块办公区,预算上不太过得去。我建议可以跟老板谈谈。
主要是如果你是「全远程工作模式」的话。本来办公室费用对老板来说就是一份可以省下的开支。每个工位原本就对雇主有一定的成本在那里。
你可以跟老板谈谈远程工位补助的事情。(老板不一定会答应。有一些远程职位本身薪资就高,就含了这些补贴。总之可以谈看看。只要老板认为投资在员工身上值得,多半会答应)
另外,除了独立工位外。我也建议好好投资一下自己的工作区设置。
这里展示一下我平日的工作设置:
这是专为我的工作(程序员、作家)与生产力所优化的特殊配置,值的注意有几个地方:
在程序员界有一个都市传说。生产力高低取决于桌子大小(纸质笔记本大小)。所以在我们公司。每个程序员都有非常大的桌子。
桌子大的好处。在于带来的办公宽阔感。潜意识不需要对桌子上的东西闪来闪去。因此能心无旁骛的专心在编程上。
另外一个附带的好处,就是可以堆放研究资料。我们在编程时总要翻很多书,甚至画很多原形稿与架构图。160cm 的桌子可以让程序员堆的到处都是但是却丝毫不觉拥挤。
我惯常的配置是 27" 萤幕 + 34" 萤幕各一支
34" 萤幕是我编程主萤幕。34" 萤幕是我试过办工作好的 Size。
34" 如果要划分工作区的话,可以大致上切分为三块。萤幕大跟大桌子的好处是一样的。程序员工作时,无非就是编辑器、命令列、浏览器三个窗切来区去。那么一块 34" 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减少切换萤幕时的切换与挫折感。
(P.S. 我试过42寸的萤幕。效率没有提高。反而下降。原因是42"的电竞萤幕,长度实在太长了。我脖子反而很酸)
另外一块 27" 的萤幕(选项)。
我是来放一些独立视窗。比如说不想不小心被切掉的浏览器视窗、跑在背景的命令列视窗。公司的 Slack 对话窗等等。
大萤幕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配置。我过去若在日本或美国出差。要是我会在同一个地方呆上 5 天。在出发之前,我一定会上 Amazon 订一块 27" 的便宜萤幕到旅馆。
一块便宜的 27" 萤幕大概是 170 USD 上下。摊到 5 天,一天约是 35 USD 左右。
看似出差多买一块屏幕然后不带走很浪费。
然而,试想哪一个旅馆会愿意让你多付 35 USD,就多给你一块办公用电脑屏幕。
但是一块 27" 的显示屏。在出差时所带来的生产力却不言而喻。
我是 2008 年就成为 Herman Miller 这张 Aeron 椅子的爱用者。
这张 Aeron 椅子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当你第一次坐这张椅子时,你并不会觉得这张椅子有什么特别的。
但是。当你坐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再换坐其他椅子时,你会觉得其他椅子简直是垃圾。在上面根本坐不住。
是的,这张椅子就是这么神奇。
坐在这上面根本不会累。我当初买了第一张 Aeron 时,原本觉得这张椅子贵到让我心疼。结果我几个月以后就买第二张椅子了。公司一张家里一张。
后来,我在创办的公司里面,也是让同事一人一张。
原因无他。这一张椅子可以让工作者大幅提高生产力,到完全不会累的境界。
我刚买椅子时,感受到最厉害的威力,就是我可以连坐这张椅子专注写代码连写12个小时(10:00-22:00),完全不会累。(我25岁时)
当然,当时年纪轻也是一个关系。但是,坐公司配发的椅子(一把1500),不用2小时我就腰酸背痛了。坐3-4小时我就觉得今天体力就烧干了。
直到现在(37岁),我仍工作时精力旺盛,也是全仰赖这张椅子。才可以坐在椅子上专注工作非常久,产出高质量的代码与文章
买了这张椅子之后几年。我才体认到为什么硅谷互联网公司,对员工非常好。每人都配发一把这样的高级椅子。
一方面是这张椅子在欧美相对便宜。在欧美 Aeron 一把椅子价格大约是 900 美元。台湾则是 1700美元。
这 900 美元对比每个员工的薪资成本,简直是小的微不足道。用这么低的成本,买回「员工失去的注意力」简直太划算。
让我给你打个算盘。你就知道为什么硅谷都愿意这么大手笔买这张椅子了。
硅谷的相资相对高。假设一个程序员薪水年薪15万美金。一个月的薪水是 12500 美金。所以一天的薪水是 12500 / 22 = 568 美金。假设一个雇员每天上班 8 小时,一个小时薪水是 71 美金。
然而,雇员总会累。如果一个雇员坐到不好的椅子,容易分心,容易累。会去站起来闲晃或去买东西什么的。
如果坐到不好的椅子,平均上班 8 小时,它们专注在工作的小时甚至是 4 小时不到。1个小时甚至是站起来闲晃或去干其他事。
假设一天损失 71 美金。71*22 个工作天就是 1562 美金。
在硅谷,Aeron 这把椅子才卖 900 美金而已。所以给员工买 Aeron 怎么都是一个划算的生意。
当然,你的老板未必会给你买这一张椅子。但是我强烈建议你自己真是可以买这一张。我当时也是因为买了这张「椅子」才得到后面的「幸运」的。
原因是,这并不是一笔消费,而是一笔生产力投资。
我当时在的第一份工作,是半公家单位。薪水 35000。而一年调薪顶多也可能只是1500左右。换了个比较值钱的工作,一口气就有了几年的调薪,对我来说着实不敢想像。
我的一些坏朋友,后来推坑了我买了一张椅子 Aeron。这张椅子当时一张要 42000。就我当时的财力。这是天文数字。但朋友推坑我的理由是 Aeron 是欧美公司效率神器。坐这张椅子之后完全不会累。所以理论上你可以花更多时间写 code 钻研技术。技术提升的越快,你加薪换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
要知道,它们的话挺有道理的。但是我的薪水也是四万多,我实在不想为买椅子吃泡面。所以我是多办了一张额度5万的信用卡,为椅子办分期付款。24期贷款。一个月只要1000多。
果然换了这张椅子我的效率与精神爆增。写代码再也不会累。为了效率更加提高,我甚至还买了第二张椅子。不仅在公司坐 Aeron,在家里也坐 Aeron。想当然尔,我的效率与技术突出。很快的就加薪与升职。
我买 Aeron 的时候,26 岁。到了 2009 年,我的薪水已经 7 万了。三年足足翻了两倍。你想,我每个月只是花了不到2000元,却斩获了未来二十年的红利。(按照第一份工作的加薪逻辑,加薪到七万,我大概需要干20年吧)
早就回本,还多赚了“几十万”。42000 => 70000,一个月是 28000 的差距。一年是 33.6 万收入的差距。
再写下去。这个章节就变成广告书了。(我实在应该向里面提到的厂牌收费)我只是想要强调。很多生产力设备看起来虽然单价高。但是能够提升的个人效率,是远远数倍于他的售价。不需一时执著价格。要想的是能带来的生产力与金钱收益。
(P.S. 有些朋友问 Herman Miller 有其他款椅子。有更贵的与更便宜的。是否可以采购。NO。我都买过试过了。只有 Aeron 有此神效)
我本身用的是 Cherry 的原厂茶轴。这一把键盘大约 4000 台币上下。
刚成为程序员时,我本来是不知道键盘有什么区别的。但是因为我每天敲击键盘的时间太长了,常常有时候一天下来,手敲的发酸。
我的前辈给我推荐了机械轴的键盘(绝大多数一千元的键盘都是薄膜电容)。机械轴的键盘最大的特点在于敲击起来完全不费力。当我用惯机械键盘后,回去用薄膜电容键盘后,我发现我的手指竟然推不动打不动一些薄膜键盘。
可见机械键盘多么的省力。
此外,机械键盘也有分不同轴承。粗分有黑轴、茶轴、青轴(现在可能还有红轴)。不同轴承会有不同的反弹度,适合不同的工作。(黑轴打起来最Q,黑>红>茶>青,越后者越「脆软」)
像我敲代码时,就习惯用茶轴。写作时喜欢用青轴。
这不是程序员有特别追求。实在是这些装备真的不仅可以提升效率,其实还可以保护身体。
像我作为一个职业程序员十几年,却没有产生一次鞘腱炎(多发于使用电脑频率极高的上班族)。都是靠这些设备的保护。
办公室也许用的是公发设备。但是身体是你自己的。也许你可以选择对自己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