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34 lines (71 loc) · 17.6 KB

cognitiveBiases.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34 lines (71 loc) · 17.6 KB

认知偏差和冠状病毒引起的中美华人争吵

alt_text

目前世界各地华人最关切的莫过于武汉新冠状病毒控制的进展了。各种官方,民间的信息到处流动,朋友圈里中美两边各种论点(病毒到底多厉害,政府处置得当与否,某药品是否有效,美国是否是幕后黑手。。)吵得不可开交。严重的可以闹得同学反目,亲友退群,朋友拉黑。本文尝试从观念的多样性(Diversity of Opinions)和心理学的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来解释海内外华人出现的大争吵的根源和减少办法。目的是尽量团结更多的人,一起认识到个体思维的局限,和不同意见的宝贵。然后用科学的认知方法合作找寻和传播真相,做出正确决定来帮助尽快控制病毒的对中国甚至全球的危害。

人的观念的多样性

alt_text

争论任何话题的之前,应该明白人的观念的多样性和这种多样性是必要的,有益的。拙文《初探人的模型:维度和测试》提到:

“任何描述人的一对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可以帮助定义一个维度,人群在这个维度上一般是正态分布,大部分人是在中间,极少数在两端。。。。根源是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具体细究就要说遗传基因的突变和杂交方式,超出我目前的知识范围。我认同这样一个基本的观念:一个生物种群要长期存活,环境又那么多变,只能各种各样特性的个体都有。万一大家都是一个特性,这个特性一不适应环境就整体灭绝了。所以基因池必须各种特性的个体同时存在,总有一部分个体能适应,生存下来。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法孤立的判断一个特性的打分对一个人或者人群是好是坏。需要的是看和环境的匹配程度如何。适者生存是基本法则。”

这个理论也可以推广到人的观点/选择上。不论啥观点 (病毒的起源,要害程度,预防方式。。。),赞同-反对是个维度。人群中对该观点的赞同和反对的程度经常是个正态分布。任何时候,总有选择不同观点,做出不同选择的人。这样种群在多变的环境中不会总体灭绝。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很多,例如病毒爆发的信息出现的时候,信和不信就是一个维度。信的人可以早日做防范措施,不信的人正常生活和生产保证次序。不论最后真相是什么,总体而言种群中总有对的人。

所以统一人的思想没法做到100%。违背生物本性,不利种群生存。万一那个被统一的思想是错的,就是种族生存的大灾难。这个也可以推出不论自己如何确信啥观点/选择是正确的,也要容忍不同的观点/选择的人。万一人家对了呢?只要人家不损害其他人利益。

人群多样性也决定了任何人做任何事,赞同-反对也是一个维度。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我写这篇文章,一样结果:喜欢-讨厌,赞赏-嘲笑的维度上各种人都会有。做事不要怕被人嘲笑,不喜欢,因为肯定有人嘲笑和不喜欢。只要确信有人会受益,有价值,自己又喜好和擅长,就大胆的去尝试着做。

世上最难的事情之一就是改变观念

alt_text

网上看到过号称世上最难的两件事情:1)把人家包包里的钱装入自己的腰包,2) 把自己的思想装入人家的脑袋。

一个人的观念是自己长期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自己独特的基因交互作用后形成的,最后脑子中的记忆神经细胞之间重新连接后存储下来的东西。

观念=基因+经历+脑细胞间的链接

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相当于让人家对抗自己体内基因的特性,重新梳理过去的生活体验,改变已有的脑细胞的生理链接方式。真的是要翻过三座大山,改变观念就有这么难!

成年人(老年人更甚),思维固化非常严重。除非人家主动虚心请教,一般不要试图指出你认为的错误和告诉对方你认为的正确观念。成年人之间的交流,能客观的互相陈述自己的论点和论据,互通有无,互相体验不同角度看问题,就已经是成功。

见过最好笑的事情就是家庭微信群中,晚辈劝老人不要相信各种保健品的虚假广告,经常结局是老人不会悔改,反而晚辈被踢出家庭群。我参与的微信群,见过无数成年人争论问题,最后都是徒劳,没有任何一方会承认对方的合理部分,和自己的不足,都是死缠烂打胡搅蛮缠狡辩一通,最后大家都很不愉快,甚至结下仇恨。我坦白:也干过这种傻事,不过再也不干了。

每个人都有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

alt_text

认知偏差是有特定模式的判断偏差,主要是由于人们以根据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全面的信息建立起的观念。认知偏误可导致感知失真、判断不精准、解释不合逻辑,或各种统称“不理性”的结果。上面插图用一个圆环系统总结人的认知偏差:光是大类就有20种,每一种细分3-12种,一共一百多种认知偏差!限于篇幅,下面列出前10大类认知偏差:

  1. 我们是脑中已经先有了某种观念,才会注意到有共鸣的事情(例如:数字13写得太近的话,懂英语的人可以认成B,不懂的人不会有这种认知)

  2. 我们对奇怪的,好笑的,骇人听闻事物更敏感(新闻媒体抓眼球的方法)

  3. 我们对变化的事物更敏感(我们的祖先在丛林中更容易发现危险的蠢蠢欲动的狮子老虎)

  4. 我们对符合自己现有信念的事物更敏感(大名鼎鼎的确认偏差)

  5. 我们对他人的缺点敏感,对自己的缺点迟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找别人的毛病都是高手)

  6. 我们大脑的模式识别能力超强,经常在没有模式的信息中也硬生生的找出虚假的模式(各种虚假因果关联,阴谋论盛行的根源之一)

  7. 我们大脑根据经验,多个重复个例的广泛化来填补缺的信息(种族主义,地域坑,校际坑的根源)

  8. 我们对熟悉的人,组织,国家。。 更有好感,本能的怀疑或者恐惧不熟悉的他人和他国(排外主义的根源)

  9. 我们总是以为自己知道其他人想的是什么(乱猜测他人意图的根源)

  10. 我们用当前的情况来推断过去和未来(实际当前经验和场景不一定适用过去或者未来)

有些认知偏差是有益的,通过不完全信息快速做出判断的认知偏误往往能节省思考时间,使行动更有效率,因此有时也称作捷思;偏向乐观的认知让人活得快乐,更愿意探险。另一些认知偏误则是人们思维系统的内建局限,容易造成不恰当的心理反应与想法。近数十年来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快速发展,总结出大量的认知偏误。这些认知偏误很值得研究,帮助揭示感知与判断的背后心理过程。

下面挑选一些经典的认知偏差,结合病毒引发的相关争论详述一番。

确认偏差 (Confirmation Bias)

alt_text

确认偏差的意思是说:我们平时观察世界,并不像机器那样不带情感,而是带了有色眼镜: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我们天性喜欢和敏感,就把它们挑选出来,不加甄别就敢用(赶紧到处转发,发朋友圈)。和我们的观念经验相反的,我们天性反感,避开它们(肯定不会转发,更不会发朋友圈),实在避不开也会各种挑刺(一个群有人发了,赶紧去反驳),挑不出刺也会扭曲的解释它们。我们其实和律师一样,先有一个观点,再用观点的有色眼镜来找寻新的事实去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竭尽全力反驳不利事实。

比如说,如果我已经相信某政府/国家是坏的。那我就对这个政府/国家的负面信息特别敏感。看到了就赶紧说:看嘛,这个事又一次证明了我的正确。不符合我的坏印象的信息,例如这个政府做了好事捐了物资,药品。我要么认为是假的信息,要么认为它也是不怀好意(卖不出去的药捐出来挣名声,免费拿中国人做人体实验!)。最后我也能把它解读成验证了我的观点。一些中国人对美国已经有负面印象,在美国的一些华人对国内也有负面印象。这样两群人,互相争论两国对病毒的各种措施,基本就是一场混战,谁也没法说服谁。

避免确认偏差的方法很多。例如:

1)承认事物的复杂性,世界不是黑白分明。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总是全面,公正。不能像小孩看电视一样,只会用好人坏人看待人物。

2)放下自己预设的立场来看待信息。

3)把容易勾起自己喜恶情感的关键名词替换成其他名词,例如中国做的某事换成美国做,或者换成匿名的A国做,想想我们会如何评判?

  1. 借力反方:反方对不同的信息更敏感,对我的信息更挑剔,正好心平气和的互相交换信息,感谢不同的信息,欢迎找出我的信息的漏洞。

虚幻相关性 (Illusory Correlation)

alt_text

人的大脑擅长找出各种关联,识别各种模式。有时候这个能力太强,找出虚假关联和模式。常见的例子是人对人脸特别敏感,看到车子的头部都可以想象出人脸的样子,火星上的随机的照片也可以牵强的看出是人脸。另一个例子是把经常一起出现的一对事物想象成有因果关系。 例如某病人吃了某种药(不论中药,西药),病情就好转。我们自然产生这种药治好了这种病的(可能是虚假的)因果相关性。实际上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病人可能不吃这种药也会自然转好。 也可能是心理作用,给病人吃面粉球的假药也可以有同样的安慰剂效果。

避免虚幻相关性的方法就是控制实验。例如找出真正的某种药治好了某重病的因果关系,需要双盲的随机控制实验。药和安慰剂混着用,医生和病人都不知道谁用的什么东西,最后比较效果的差异。病毒争论中的西药,中药都应该通过这种科学的流程来验证效果。

信息的可获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Bias)

alt_text

世界的复杂性导致我们经常没法完全获得所有相关信息就必须做决定。获得性偏差是指:如果获得的信息本身是偏僻的,我们的观念就自然偏差。

例如获得的信息中经常出现的东西,我们就会认为这个东西是经常出现的,重要的东西。经典的例子是,如果新闻中一天都是恐怖袭击,我们就会误以为恐怖袭击是非常常见的大问题。而实际上,从统计数据上看,恐怖袭击造成的伤亡的概率比电视机倒下来砸死人的概率还小。在美国的话,统计出来美国人被警察打死的概率是被恐怖分子打死的概率的100多倍。

同样的道理,如果获得的关于某事物的信息都是负面的,我们也就会认为这个东西真的太坏了。遗憾的是,中美两国的一些媒体,报道对方的时候都是负面的为主,读者看了,印象肯定很糟糕。

回到冠状病毒,华人微信群中天天都是各种骇人听闻的惨剧,自然认为这事是最吓人的当务之急。 实际上应该关注真实的死亡率,然后把这个死亡率和其他造成死亡的各种传染病进行比较,获得正确的认识。不轻敌,也不应该一天惶惶不可终日。在中国的人,评论美国的时候可以想想自己关于美国的信息来源是啥,有没有获得性偏差?在美国的华人,评论国内疫情的是否也可以同样的反省一下,很多人出国很多年,不一定真的了解国内的现状。

支持选择的偏见(Choice-supportive bias)

alt_text

这个偏见是说,一个人选择了什么,就会事后各种理由借口支持自己当初的选择是英明正确的。经典例子是手机中的两大阵营:安卓和苹果用户。每一方的用户都各种理由辩护自己的选择是更佳的,对方的是傻大姐/穷屌丝。

换到中美华人的各种争论,也有个隐形的选择:在中国的选择了中国(或者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在美国定居的选择了美国。争论涉及任何中美两国的话题的时候,任何一方都有支持选择的偏见。疫病的发生,国内看重的是幸好有强有力的政府,可以这么严格控制,全国调度资源。美国的想到的是幸好有设计来互相抗衡扯皮的分布式政府体制,可以有言论的自由。双方都想不到自己的缺陷,或者口头上不会承认。其实双方可以换位思考,看到对方的优点,自己的不足。例如我在美国,还是感叹这么大的灾难,武汉秩序还好,换到美国,估计骚乱打砸抢枪击发生好几波了。

虚幻优越感(Illusory superiority)

alt_text

心理学发现:人都有找寻自我优越感的倾向。简单的说就是过高的估计自己的优点(体能,智能),包括自己国家的优点(体制,国力),低估别人/别国的优点。这种倾向和乐观类似,可以帮助保持一个人良好心态,鼓励冒险和竞争,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大家应该完全理解和赞同中国人为自己的国家自豪,定居或者入籍美国的华人为美国自豪。

不过应该认识到对外显示这种优越感可能让人反感,而且过度优越感脱离现实,遮掩了缺点。目前病毒仍然在横行,在保持自信和自豪的同时,应该正面的面对和解决实际的各种严重问题(缺资源,缺人手,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补上措施中的漏洞。 在美国的华人要鼓励同胞,不应该去泼冷水,同时用同理心来有技巧的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情商的高低,体现在说理之前是否先情感同步,尽量放下说教的口吻。

从众效应 (Bandwagon Effect)

alt_text

人是社会群居的生物,潜意识中非常在乎自己在群体的和谐和匹配度。个体的观点也会受到群体大多数意见的影响,经常为了合群,而放弃自己的不同意见。心理学研究发现:一群人讨论问题,如果前面发言的人都是同一个意见A,最后发言的人即使有不同意见B,也经常不会再表达出来,而是违心的发表意见A。

我在多个微信群,有的是美国的,有的是中国的。我可以很明显的体会到不同群的舆论大方向。在不同的群,我要发表和大方向不一致的意见的时候会非常小心,否则说错话很容易会被“群殴”。

但是这样的从众心理明显不利于找寻真相,很容易出现群体性认知偏差(系统化偏见)。例如某些美国华人的群传播国内的负面新闻为主(本地官员如何不得力),中国的某些群传播美国的各种负面消息为主(美国的流感死的人更多,美国背后使坏)。如果只在这样的群呆,会被洗脑得很厉害。

现实工作中,抗衡从众效应的方法很多,例如开会讨论问题让每个人把意见写到纸条上,收集齐后主持人逐一念出来。微信讨论,有条件的加入不同意见的群体,或者看到信息,发给不同国家的人看看加以验证,听听不同意见。

结论

alt_text

限于篇幅,我只挑选5个认知偏差简单介绍了一下。单独的一个人,甚至一群人都可能有这么多不同意见,顽固的成见,和认知偏差,想想真的很可怕。复杂事物的真相真的很难捕捉:信息不全,信息获得性偏差,个人的有色眼镜,虚幻优越感,从众心理,虚幻相关。。。 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把个人甚至群体的思维带入坑里。武汉新冠状病毒的各种特点,全世界的专家都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普通人争论更是盲人摸象。

目前社会,人类已经非常清楚个人体力的局限,懂得借用各种工具来克服。可惜的是,大家对自身认知的局限还很少谈及,个个都自信爆棚。我觉得真的应该把这些心理学的成果加入正规教育的必修课程,同时有意识的找工具,方法来克服个人和群体认知局限。查理芒格的名言:“如果我不能比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更能反驳一个观点,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 普通人做不到这么极致,至少可以承认自己所见所想都是偏僻的,需要和他人不同角度的见闻思想综合,才可能逼进真相。

最后用李文亮医生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海内外的华人在讨论冠状病毒的时候,应该想到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中美都是病毒爆发中不同程度的受害者,应该欢迎和珍惜和自己不同的声音,拥抱思维的多样性,避免自己的认知偏差,团结一心共同找寻各种问题的真相。疫病面前,唯有真相是最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