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25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如何使用 5000 块组装一台顶配 Mac Studio #34
Comments
好想买一个啊 |
太麻烦了。找公司申请啊 |
大佬黑苹果体验咋样啊 |
博客为啥不更新了? |
好想配台黑苹果啊 |
Spotlight类似的功能可以用rofi(x11), wofi(wayland), fuzzel(wayland)来做到 |
试过 rofi,启动器的问题倒是次要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公司的内网入域软件没有 linux 版本。 |
收藏一下,说不定用的到。 |
别不务正业,赶紧更新年终总结了 |
爽文 |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左:Mac Studio,右:穷逼版
与 24 寸显示器的对比
与 330ml 杯子的对比
日常使用负载
长话短说
阅读须知
为什么需要装这样一台机器
总而言之,对于我来说,主要有两个原因:
主要原因:公司电脑性能拉跨,满足不了开发需要;
次要原因:目前在用的 MacOS 13 Ventura 系统拉跨,降级麻烦。
所以,我需要搞一台高性能主机来替换掉公司发的老旧 MBP。
其实公司配的 2020 款 MBP 并不算老,就是性能有点差,10 代标压 i5-1038NG7 处理器加 16GB 板载内存,多核性能大概是 M1 的一半,省着点还是可以用的。
但我在 MacOS 13 技术预览版刚放出来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手贱升级了一波,然后成功被新系统的各种卡顿 Bug 和内存占用虚高问题治好了低血压。即便到如今已经发布了正式版,这些问题仍旧存在,以至于日常开发时随便开个 VS Code 再加几个网页,内存就基本见底了。
后来为了能保证正常开发,我不得不花一周时间把 Vim 打造成主力 IDE,以便直接在开发机上写代码。
此外,除了 MacOS 拉跨,公司的项目本身也对设备性能要求很高。
身后的同事老哥前段时间斥巨资入手了一款中配 M1 Max 款 Mac Studio,原因就是公司发放的设备很难满足开发需求。我们日常的技术栈是 C++ 和 React,前者在我那台十代标压 i5 上,全量编译整个项目需要花费 20 分钟到 30 分钟的时间,编译个几次项目,半天就没了,倒是非常适合划水。虽然大多数时间并不会全量编译,但每次增量编译耗时也在分钟级别,非常可观,十分难受。
后者 React 更是重量级,NodeJS + HMR + 浏览器堪称内存黑洞,再配合 C++ 建立的 Clang 符号表索引,16GB 板载内存直接被榨干,一天下来大多数时间都在等编译和页面响应。
当然这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好处,由于等待的成本过于高昂,我们写下每行代码前都要深思熟虑,每次编译前都要检查个半天,所以那段时间的代码质量总感觉也高了不少 😆。
后来我们安排了一台 36 核 72 线程(含两颗 18C36T Intel Xeon Gold 6240 CPU)的开发机,第一次用它编译项目的时候,有种便秘两周之后突然窜稀的畅快感觉,以前 20 多分钟的编译,现在两分钟就完事了,比以前跑单测都快。
然而即便用了开发机和 Vim 之后,我还是经常被系统卡顿和内存不足烦得要死,随便开几个网页,该卡还是卡,就这样将就了两个多月,在某次系统彻底无响应之后,我一咬牙一狠心,决定加亿点钱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我便问了下身后老哥的 M1 Max 的编译时间,居然只要 6 分钟,已经完全够用了,怪不得他不怎么用开发机,我马上点开了苹果官网:
然后看到这个价格我火速关闭,那没事了,告辞。
看来富哥的路是走不通了,只能使用穷逼的道路曲线救国了。
性能
苹果在发布会上把 M1 系列芯片吹得天花乱坠,拳打 Intel i9-11900,脚踢 RTX 3090,让我们来看看它的真面目:
确实很强,比 10 代 intel 强多了,但是面对 12 代 intel 还是不太行,毕竟功耗在这摆着,i9 12900 勉强守住了桌面 CPU 的底裤。
苹果 M1 系列的能耗比确实惊人,但是我要放在公司使用,完全不用担心电费问题,功耗都是图一乐,于是经过一周的调研,确定了硬件配置单。
硬件配置单
我们一项一项来看,为什么要选用这些配置。
CPU 和主板
首先,要再次明确一下目标,我们想要 M1 Ultra 级别的性能,那就只能在 i7 12700 及以上的 CPU 中选,大概有这么几个选项:
Intel i7 12700f 和 12700
Intel i7 12700kf 和 12700k
Intel i9 12900f
Intel i9 12900kf 和 12900k
**为什么不选 AMD 的 CPU?**因为性价比不高,12 代 CPU 同价位性能比 AMD 5000 系列同价位性能稍强,价格稍便宜,而且目前 AMD 装黑苹果需要额外配置,有点麻烦,所以完全没有理由选 AMD。
**为什么不选 13 代 Intel CPU?**因为性价比不高,目前只发布了带 K 后缀的高性能版本,需要搭配更好的主板和电源,而且 13 代 CPU 也相对更贵。
然后,i7 和 i9 分别都有 f / k / kf 几个版本:
其中凡是带 f 的,都是不带集成显卡的版本,考虑到我们是装黑苹果,12 代集成显卡不能被驱动,所以必须得配个独立显卡,选择 f 版本就行,可以省下 100 块;
其中凡是带 k 的,都代表着性能增强版,大概比不带 k 的版本性能强 10% - 15%,价格也要贵 5% - 10%,酌情购买。
由于 i9 处理器需要主板有更强的供电能力,主板的价格就水涨船高,所以我们退而求其次,选择 i7 12700,性能只比 M1 Ultra 弱 10%。当然,也可以加点钱上 12700k,这样性能和 M1 Ultra 持平,不过这点差距在实际使用时基本没什么区别,12700k 对主板供电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丐板估计带不动。
主板就不提了,铭瑄 H610itx 在 600 块价位基本无敌,找不到其他能一起打的。唯一缺点就是 itx 主板接口有点少,只能插两根内存条,目前消费级内存条单条最大也就 32GB,所以最多只能上 64GB 内存。
而且这种低端丐板没有额外的 M.2 接口,只能插一条 Nvme 固态,要扩容的话,要么换固态,要么加 SATA 硬盘。不过还好 512GB SSD 够用了,即便是 1TB 的 SSD 也只要 400 出头,可以自己决定要不要加钱。
购买建议:
内存条和硬盘
酷兽和光威是同一个厂,不同的产品线,酷兽主打性价比,399 块的 32GB 内存条要啥自行车,直接来两条插满。
此外这个内存条有 2666mhz / 3000mhz / 3200mhz 三个频率版本,理论上铭瑄 h610itx 主板是支持 3200mhz 高频内存的,只需要在 BIOS 里设置一下就行,但是说实话内存频率感知不强,只有核显打游戏才对内存频率有要求,如果用来开发,随便买就行,高频内存属实浪费预算,哪个有货买哪个。
最近固态硬盘也是白菜价,1tb 固态已经降到了 400 以下,当然也有更贵的性能更好的版本,但是对于开发来说感知不强,3000mb/s 和 7000mb/s 虽然看起来差距挺大,但是实际用的时候也就几百毫秒的差距,感知不出来,所以随便买个便宜的就行,重点还是看容量。
购买建议:
散热器、机箱和电源
这三兄弟要一起看,其实显卡也应该拿过来一起看,但是开发场景,显卡不是很重要,所以显卡另说吧。
之所以要放一起看,主要是尺寸问题,我想要体积尽可能接近 Mac Studio,Mac Studio 的体积是 197mm * 197mm * 9.5mm = 3.68L,一开始我买的是下面这个机箱:
整体尺寸是 187mm * 230mm * 97mm = 4.2L,非常小巧。
我选择了其中的 A 背板版本,没有显卡位,把空间全部让给散热器和电源,散热器也是买的 Axp90 x53(90mm 宽,53mm 高)。
因为我一开始并没有打算装黑苹果,想直接用 Linux 来开发,但是后来发现 Linux 没办法入公司内网,而且企业微信也是残废状态,所以才考虑装黑苹果,于是换成了下面的机箱:
体积大了一圈,来到了 196mm * 117mm * 218mm = 4.9L,不过好在便宜,加显卡延长线才 200 块,比上一个 300 块的机箱便宜很多,而且可以加装一个 19cm 以内的双槽短卡,非常适合本文的需求。
从上面机箱的商品介绍就可以知道,这个机箱支持 56mm 以内的散热器,一般来讲,散热器的尺寸与散热能力正相关,基本上体积越大,散热能力越好,在看了一圈视频之后,出现次数的就是利民的axp90 系列的几个散热器,价格在 100 元到 150 元之间:
可以看到主要有 36mm / 47mm / 53mm 三种高度,名字 AXP90 则代表 90mm * 90mm 的尺寸,为了最大化机箱利用率,我选用了 53mm 高度版本,实测整机满载温度可以控制在 80 摄氏度以内,日常使用则只有 27 摄氏度左右,好悬没给 CPU 给冻感冒。
此外,如果你想选用一些更小尺寸的机箱,在选散热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最好预留 3mm 以上的空间余量,比如如果限高 56mm 的机箱,如果配了一个 55mm 高度的散热器,风扇叶片和机箱离得太近,会出现十分明显的啸叫。
然后是电源,前面了解到 i7 12700 的满载功耗是 180w,再加上 50w 亮机显卡的功耗,总计 230w 的实际载荷,按照 80% 的电源转化率,我们只需要选择 290w 以上的电源即可满足需求。在尺寸方面,由于我们想让机箱的体积尽可能的小,而小尺寸 itx 机箱往往搭配使用小 1u 尺寸的 Flex 电源,这类电源的价格要比常规尺寸的电源稍贵一点,如果想要省钱,可以选购支持 SFX 电源的更大尺寸的机箱。
最终我选择了益衡的 7030B 300w 电源:
小 1u 电源还有个缺点是会比较吵,因为受体积限制,风扇必须提高转速才能保证散热,运行时会有比较明显的高频噪声,所以我选择加了 100 块,买了店家改装之后的版本(上图右侧)。
改装版本换了更静音的风扇,并且配备了全模组电源线,大概长下面这个样子:
电源线统一成了黑色的软线,比原装的五颜六色的硬线好看多了,而且装机的时候理线会非常简单,这一点在小机箱里尤其关键,所以这 100 块还是挺值的。
购买建议:
显卡
显卡需要着重讲一下,因为 MacOS 非常挑显卡,目前市售的 RTX 系列显卡基本都是驱动不了的,只要一些比较老的 Nvidia 显卡才能驱动。而大多数 AMD 显卡都能驱动,比如最近出的 6600 和 6700,但是 6400 除外,详细的 GPU 列表可以查看这里。
由于我们并不需要特别强劲的显卡性能,所以只需要选择能够正常驱动的低功耗亮机卡即可,我一开始就直接从比较老的 R7 和 R9 系列显卡开始看:
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选项,我在淘宝搜了一圈之后,发现最低端的 R7 240/250 显卡只要 100 块,于是就直接下单买了一块,结果入手后折腾了许久才发现,这张 2013 年发售的老显卡,最高只能运行在 MacOS 10.x 系统上,最新的 12.x 系统是没法完美驱动的。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搜索国内外关于这张 Oland 核心的显卡驱动帖子,没有发现任何人能成功在 11.x 及以上的系统上成功运行过它,虽然可以使用仿冒显卡 ID 的方法成功安装并进入系统,但是却无法使用 Metal GPU 加速,导致系统所有的高斯模糊效果以及动效都是缺失的,完全无法满足日常使用。
于是我就又斥巨资花了 300 块买了一张 Rx550,这张显卡发售于 2017 年,网上有相当多的黑苹果视频表示这张卡可以完美工作在最新的 MacOS 13.0 系统上,而且完全不需要任何额外操作,插上就能用。当然,前提是买到了正确的版本的显卡,这张显卡有两种核心版本:Lexa 核心和 Buffin 核心(或称 Polaris 核心),其中 Buffin(Polaris) 核心是可以即插即用,但是 Lexa 核心则需要仿冒参数才能工作。
很不幸我买的这张 Rx550 2GB 联想拆机卡是 Lexa 核心,不过由于有了之前折腾 R7 240 的经历,对我来说还算简单。
此外这张显卡有 2GB 显存和 4GB 显存两个版本,价格基本一样,我个人建议购买 4GB 版本,因为我在实际使用时发现,MacOS 12.x 系统很容易就把 2GB 显存吃满了,所以能买大的还是买大点的。
盈通的这张 RX550 4GB 就很适合,虽然是二手,有翻车的风险,但是我们并不会用来打游戏,所以只要它能点亮就行,反正日常负载不会太高,暴毙的可能性比较小。
如果实在担心翻车,可以加点钱买全新版本,这张卡有全新正品在售,价格在 500 块到 600 块之间:
购买建议:
无线网卡
无线网卡也值得花点篇幅来说一说,目前黑苹果无线网卡可选 Intel NGFF 接口的一系列网卡,以及搭配转接板使用的博通 BCM 系列苹果拆机显卡:
如果从省事的角度来看,直接买博通的拆机网卡即可,插上就能用。如果想省点钱,就买 Intel 最低端的 3168 系列:
其实在几年前,Intel 的无线网卡是没办法在苹果系统上使用的,后来有个大佬搓了一个驱动出来,然后 Intel 几乎所有型号的无线网卡一夜之间焕发第二春,具体的支持列表可以查看下面的链接:Compatibility | OpenIntelWireless。
此外无线网卡的天线,有内置和外置两种区别:
两者的区别:
我选择了 Intel 9560 内置天线版本,花费 48 块,实装之后可以完美使用 WIFI 和蓝牙,隔空投送也可以正常使用,但是内置天线信号不稳定,蓝牙连接妙控板非常卡顿,基本无法日常使用。而且由于网卡规格较低,虽然标称 2.4G 300Mbps / 5G 1733Mbps,但实测只能跑到 50Mbps,可能最大的原因还是这个内置天线的信号太差,干扰太多。
不过问题不大,这个主机的 WIFI 纯粹是为了应付公司的入网认证,认证完了之后就直接关掉用有线连接了,如果你对无线网络有需求,建议购买高规格的外置天线版本。
购买建议:
装机
十分推荐先观看此视频:[DIY、攒机、ITX的魅力?熬过劝退,就会让你上瘾!](【DIY、攒机、ITX的魅力?熬过劝退,就会让你上瘾!】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54y1Z7Er/?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c98e3a3eb29ccf6e7275fc3e0e6145a9),视频中的配置与本文配置基本一致,可以参考。
先上所有硬件的全家福,图中不包含显卡和网卡,因为拍摄照片的时候显卡和网卡还没到。
安装 CPU
主板说明书会提示如何安装 CPU,一定要小心不要弄坏了针脚,主板上的金属压杆会比较紧,确认 CPU 按照防呆口安装妥当后,稍加用力按下压杆,将 CPU 固定好即可。
上电测试
先别急着往机箱里塞,把内存条和硬盘插好之后,连接电源线和键鼠,用螺丝刀碰触主板上的开机引脚,显示器能够显示 BIOS 界面,则表示成功点亮。
安装散热器
按照散热器说明书进行安装即可,注意需要额外购买利民 LGA17xx 扣具。
安装机箱
按照机箱说明书安装即可,建议先安装电源,再安装主板,然后接电源线,安装显卡延长线,安装显卡。
成品展示
最终的成品大概比 Mac Studio 大了一圈,当然精致程度是没法比的,如果想要精致,可以加钱买更贵的全铝合金一体成型机箱(5.6L 体积):
系统
可以直接跳转到流程清单部分,如果你不需要安装 MacOS,可以无视下列内容。
为什么不用 Windows 和 Linux?
在最开始决定装机的时候,我就在考虑要使用什么操作系统作为主力开发环境,前文已经提到我需要频繁编译,所以编译性能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这样 Window 肯定就不能用了,Windows 下 C++ 编译性能一向令人诟病,即便有了 WSL,由于它运行在 Hyper-V 虚拟机中,导致 IO 性能跟不上,实际的性能大概是 Linux 原生的 80% 左右,直接损耗了 20% 的性能,要知道 Intel 的 CPU 一次代际升级的性能也才差不多 25%,Window 直接就让 CPU 性能倒退一代,这绝对是无法接受的。
我随后的想法是使用 Linux 作为日常开发系统,并使用 KVM 安装 Windows 虚拟机来解决常用软件问题,我也确实尝试了这种做法,并依次使用了下列 Linux 发行版:
我大概用了一周多的 Deepin,并成功在上面编译运行了公司的项目,编译时间大概是开发机的 2 倍速度,可以看到 i7 12700 的多核性能相当强悍。
但是网络问题始终没有办法很好的解决,公司的内网认证软件是阿里出品的阿里郎的阉割版本,其入网认证条件非常严格,无法在 Windows 虚拟机中完成认证,更不用提 Wine 了,也没有提供 Linux 版本,导致我的主机就算插上网线也无法访问内网资源,而且这个软件入网必须要有无线网卡,大多数 USB 网卡都无法在 Linux 下免驱运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很久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知识,大概有这么几种方法:
关于折腾 Linux 日用开发环境的记录,可以看这篇文章:
Linux 开发环境备忘录
最后由于 Linux 上无法找到顺手的快速切换窗口的软件(类似 Mac Spotlight 的功能),还是决定安装黑苹果,可以直接无缝复用 MBP 的那一套工作流。
主要工具:OpenCore
安装黑苹果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心的事情,目前主流的安装黑苹果的工具是 OpenCore,其官方教程非常详细,流程也非常长,新手看了也非常头大:
OpenCore Install Guide
在翻阅许久之后,我决定放弃跟着官方教程走,官方手册的内容只适合当作速查表来使用,如果跟着从零开始做,不知道搞到猴年马月。
先列举一下我认为比较有用的内容,首先是显卡购买指南:
Introduction | GPU Buyers Guide
里面列举了各种可以用于黑苹果的显卡型号,以及它们支持的系统版本,当然这个指南中的某些老显卡的信息是错的,比如我前面提到的 R7 240,手册上说可以在最新的系统中通过仿冒 ID 的方式运行,但其实只能在 OS 10.x 以前的系统上运行,不过大多数信息都是准确的,可以放心参考。
其次是 GPU 仿冒 ID 指南,如果你想折腾一下不直接免驱的显卡,可以参考它来仿冒 ID:
Renaming GPUs (SSDT-GPU-SPOOF) | Getting Started With ACPI
我个人不推荐用这种方式来搞,太费时间,而且不一定有用,还是建议直接购买免驱显卡。
流程清单
如果自己搞不定,可以直接在淘宝购买黑苹果装机服务,远程手把手指导,价格在 100 元到几百元不等。
可以看这个视频,了解大概步骤:刷新记录!12代平台12400F仅需24秒即可完成黑苹果系统安装,请问还有谁?
通用流程:
常见问题
如何查看我买到的显卡的核心?
搜索
使用 PE 工具
第一个红框处,即是显卡核心名称。
使用现有的 Windows 主机
买到了 Lexa 核心的 Rx550,该怎么办?
参考这个教程,仿冒 ID 即可:
【黑苹果】通过仿冒ID驱动Lexa核心的Radeon RX 550
12 代处理器如何开启小核心支持?
如果你是在别人的 EFI 文件基础上修改,并且别人的 EFI 文件基于 12 代 i3 或者 i5 处理器,而你的处理器是 12 代 i7 及以上,则需要开启小核心支持,查阅:
黑苹果开启十二代酷睿能效核心的驱动_豆豆本豆儿的博客-CSDN博客
装机单
M1 Mac Mini 同等性能(3155 元,32GB + 512GB SSD)
M1 Max Mac Studio 同等性能(3537 元,32GB + 512GB SSD)
M1 Ultra Mac Studio 同等性能(5159 元,64GB + 1TB SSD)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