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报一下自己的现状和背景吧,为了起到匿名的作用,下面具体数字都是一个范围,你可以视作保护性的随机。 本科非国防七子但是算是很敏感的工科学校(中部),美国西北某校物理PhD在读(2-3rd), 现在大概200+引用,2-4审稿记录,3-5一作(本科2-3共一),算是够到了咱们专业EB2 NIW的门槛。 由于现在是低年级PhD,我不敢现在就申请EB2 NIW。 因为“据说”在目前的F1状态下,虽然递交I-140并不影响我目前的F1身份,但是会有可能影响F1 OPT的申请,和极大影响OPT extension的申请。 目前的打算是F1 OPT申请完extension或者H1B(最保险是博后H1B,非盈利机构不需要抽签), 然后同时走EB2 NIW和EB1A(我们专业大概门槛在500引用,10+审稿记录,以及各种其他)。 参考
下面会讲到,我从大学开始早就坚定了要润美的决心。可以说我一切的计划(从本科到PhD选校读书)都或多或少为润美服务。
我相信我“看起来很顺”其实大部分是归结于我有一个润美的策划。 申请对于文章、引用方面,其实要求并没有很高,PhD期间用用心(任何润方法都是需要决心和执行力的)其实容易达到NIW的标准。
很好的问题。目前没有参考价值,但是我会持续更新的(更新周期以年记,或者移民身份变动开始)。
对于理科专业,读master转cs有几大风险。(i) 转专业可能申请不上。 当然,转专业也可以申请一些像UT Dallas的学校。是可行的。(ii) 对于拿永居身份,PhD显然有更多选择和筹码。 当然,缺点是时间会太长。(iii) 对于拿永居身份,PhD可以非常灵活。 学术失败了,低引用可以通过走EB2 NIW(但有排期);学术成功了,高引用可以通过走EB1A。彻底的失败了还可以找工作走cs master同样的路线。 (iv) 对家里没有经济依赖,没有了经济依赖就没有了不回国的大量心理负担。 对于正常人,心理负担是润美一个非常大的坎。(事实证明我做的非常对,疫情期间家人疯狂劝以后回国。)
第一,我要润美不代表没有学术理想。 PhD读得顺,运气好,肯吃苦,成就了学术理想当然自然而然能拿到身份。 然而,PhD润美的关键在于,哪怕PhD读砸了,或者兴趣不在了,也能顺利留下。 至于老板会不会觉得恶心,当然不会!无论自己的PhD学生是留在学术界还是工业界,按照目前的内循环的尿性,只要学生不会过,对老板都是有利无弊的。 此外,想润美的学生发文章的动机更强,整个PhD期间都不回国的概率大,提前规划的能力也强,脑子正常老板大概率都会判断对他们利大于弊。 下面我还会讲一套方法论,哪怕绝对不要留在学术界,这种方法论PhD期间受到的训练运用到工业界(或其他职业)。
在“为何而润”中,从政治、文化心态中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润,但是具体化到个人,润具体理由是千奇百怪的。 他们更有可能是政治气候和大人们的心态的具体化体现,也有可能是文化气候的或直接、或间接的体现。 如果你选择理科(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等)甚至一些硬工科是出自于兴趣和自我实现,而非经济上的考虑,我认为基本上可以将你纳入本文的目标群众。 接下来我会具体论述为什么只有润才能更好的实现上一类抱负。 如果在学习理科的兴趣中逐渐丢失了兴趣这一主要驱动力,进而开始考虑经济和正常的生活,这也会在接下来的章节尤其是转工业界中进行论述。
学术的立足之本是学术自由,值得是学术研究不应受到政治(而非道德)的影响。 虽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学术自由的约束会些许不同,大部分情况下,学术研究将会保持其独立性、中立性,进而学术是可信的。 学术的第二个立足之本是其传播通畅、自由、无偏差。基于此,学术才能完成其追求真理的使命。 然而,在强加管制的布尔什维克玩法的前提下,一切学术是要自上向下的。 局部上,这体现在大学中,是不是全体教授、学生拥有对学校大事的知情、反对、推动权?还是少部分党委说了算? 而全局来看,这种布尔什维克的可维持性,往往建立在非常强的舆论控制下,以及所谓的“敏感”机制,导致很多研究无法正常开展。 另一些危险来自于自上而下的强迫性,即国家必须是正确的,那么国家宣传的科学方向也“必须正确”。 例如不久之前的气功研究、莲花清瘟等等。只要你努力观察,一定会在你的领域内发现政治上正确的“强势性”。 大多数时候,国家利益成为了科学正确的绊脚石,当然危害学术自由。当学术自由被破坏,追求真理畸变成为追求“正确”,就违背你做学术的初衷。
人的兴趣和志向是会变化的,一个正常的社会机制应该允许这些聪明人从曲高和寡之处转向其他方向。 然而,如果你本科是为了兴趣,在目前社会机制下,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 国内研发的德性是以抄为主——大多数企业哪怕是国内的领头羊,不需要研发来降低成本而提高竞争力,而往往是通过降低人工成本来竞争。 这使得PhD去工业界在国内成为了很大的笑话。 想想PhD在博士期间会有什么样的技能? 很多PhD会获得简单的prototype即原型研发的能力,主要是为自己的实验室做一些机械部件、程序的原型开发等等。 很多PhD会使用各种其他领域研发的程序包、研究别人的toy case进而应用到自己的领域。这些都是创新型研发企业非常需要的特质。 然而,除了创业,这都是国内用不太到特质,国内的工业界往往需要的是螺丝钉。 哪怕是要做一颗螺丝钉,例如转码农,在国外很多情况下上述PhD训练都是多余的,国内也无法达到尊重。 此外,由于学术和工业的脱轨,从PhD转到工业界往往需要一段不短的上手培训过程。 哪些公司愿意提供这些培训过程?当然是那些可以稳定盈利、通过研发竞争的公司。 在他们眼里,培训聪明人要比把人培训聪明要简单的多。 相反,国内的公司则更需要直接的技术输入,因而不想训练刚出来的PhD,由于其人员流动性,也更不愿意提供入职培训,万人跑了,岂不是“亏大了”? 所以初生PhD并不适合在国内找工作。